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异类》一书提及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不少人用来激励自己的准则。
“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但后来,也渐渐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勤能补拙也是要看天赋的;成功也不是随机事件,和时代、环境、际遇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目标不同,即使不断重复练习,也只是熟练而已。
在知道这一概念的前提下,我看了丹尼尔·科伊尔的这本《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想要试图看一看一万小时还有什么内容可讲。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大量案例(莫扎特等各种名人的例子作者真的是信手拈来)讲述了一个观点:
(精深练习+激情+伯乐)*10000=“天才”
因为是用大量案例来论证观点,所以这本书翻起来也非常快,全书的重点仅用199页的一张图(即下图)即可说明。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应试教育大国,学生们最不缺的就是习题练习和补习班,所以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说:“我希望我能够成为7岁的中国孩子”,同时,他也列举了不少中国名人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如刘翔、丁俊晖、郎朗、陈忠和等等。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的剧本原型,他还是杂志特约编辑。
在去掉大量案例之后,本书的骨架十分简单。
1.精深练习
作者提出的精深练习指的不是毫无目标的量的积累,他强调必须是目标明确的深入练习,并且重视每一次错误。
研究表明,我们是否熟练掌握技能和人类大脑中的髓鞘质有关,不断练习能够使其增厚,帮助神经回路绝缘化,从而使我们掌握技能。生物知识在此不表,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
结论有一点是:髓鞘质的数量50岁之前都会持续增加,这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持续不断的练习,点亮自己的技能点。
组块化—重复练习—尝试体会
首先,我们整体了解一项任务,让我们对其有一个整体印象,产生回路。个人认为可以算作一种模仿,如绘画给新手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去临摹。
然后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即分解学习,像学习广播体操那样,一节一节、一个动作一个工作地分解学习;接着,再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在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提高精确度。
接下来,则需要不断精益求精、深入练习,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帮助的。
同时,不断的练习也不该是简单地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包括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等。
2.激情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热情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动力。
而丹尼尔·科伊尔在这本《一万小时天才定律》里也说到:进步不取决于任何可衡量的天赋或者性格,而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
实际上想强调的无非就是精神的力量,激情会是我们的动力染料。
一是我们需要自身有足够的激情,去一以贯之。
二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语言。因为激励性的语言能够鼓舞人们争取不断进步。
3.伯乐
千里马也需要伯乐,但在这里,伯乐指的不仅仅是能够慧眼识人的人,而是能够给予练习者指导的人,即老师、教练。
因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洞察力、自身积淀能够以更加简洁明了的指示帮助练习者不断提升。
现在补习班、兴趣班那么贵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好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步的过程中有一个合适的能够帮助自己的老师,那会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我们熟悉的福楼拜就曾指导莫泊桑通过观察路人来提高写作水平。
可以看到,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全书脉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燃烧自己的激情,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模式来不断提高技能,从而进入学习加速区域。
一万个小时,看上去难以企及,但计划下来,即每天3小时,坚持10年。但这3小时也必须是高质的3小时,而非浑水摸鱼。另一个问题则是坚持,毕竟需要每日不停歇地坚持10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现在,也许我们的10年开始得晚,但也好过就此放弃。
也有一些人,可能一开始兴致高昂,列计划朋友圈打卡,但是因为突发情况就中断了打卡,从此一蹶不振, 彻底放弃。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完成度。一个月30天,哪怕中间断了几天,只要继续坚持其余天数继续,完成度也能够达到八九成,就已经很好了,重要的是坚持。
村上春树每天坚持写作4小时,作者问有什么写作秘籍,他也直说:“也没什么秘籍好传授,就像长跑一般,靠的是坚持。”高产的斯蒂芬金也是同样。他的工作方法就是在创作期间尽量一天写六页,并且修整通顺。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树立目标,并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样既能给我们自身希望,也让我们自身能够不断精进。
书籍信息:
书名:《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
译者:张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