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上课!】
虽然来到日本还不足三周,但是生活早已步入了正轨,对学校构造也熟悉了很多。
我所在的京都大学本部吉田校区,包含位于本部的中心区域(京大纪念钟楼和香樟树、工学部、法学部、行政楼所在地)、南区(我所属的综合人间学部及人间·环境大学院、吉田国际交流会馆所在地)、北区(农学部、理学部)、西区(医学部、药学部及京都大学医院所在地)。京大本部中心区域的正门广场前,立着标志性建筑京大纪念钟楼和地标香樟树。由福山雅治主演的日本电视剧《神探伽利略》就在这里取景。香樟树下隔三差五就聚集很多初高中生,学校组织成群结队地来京都大学见学,他们大都一边听着介绍,一边一脸神圣地仰望纪念钟楼。
京都大学吉田校区没有明确的界限,外沿与周边的居民区混在一起,不同区域中间也都隔着街道、居民楼、商铺,或是神社、寺庙。
我在京大的第一个学期,学部课选了八门,日语课选了四门,可以说是选课很多了。
所以,很难说出国和在国内哪边学习轻松。我觉得如果想要多学些东西的话,在哪里都不会轻松。
我在上大学前对日语一窍不通,也没到日本旅过游,唯一能和日本沾边儿的日常活动就是周末看几集动漫,娱乐一下。这次来京都的时候,已经在南开大学的日语专业学习了两年,并且过了N1考试。但是说实话,在京大上课的前两周,几乎所有的课我都听不太懂老师在讲什么。当初虽然通过日语分班测试,顺利考入了高级班,但在听力课上,也会时常深深感到自己日语水平的捉襟见肘。
但是在漫长而煎熬的两个星期之后,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能听得懂老师们在说什么了。一年之后,当我回顾最初这段艰难的学习历程,反思时似乎找到了当初觉得学部课60%都听不懂原因——有关日本、哪怕只是课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也就是说,正常中国的日语系大三学生,到日本日常交流都没有问题了,但是上课却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日本老师讲课的内容主要面向日本学生,而中日两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完全不同,很多对于日本人来讲常识性的东西,可能中国人完全不知道。而这些一带而过的内容,可能正是关键所在。
另外,京大的老师们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大多讲授自己研究相关的内容。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即将完成毕业论文有关系。正是由于教授知识型的课程太少,并且研究型课堂本身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并且不断深度思考才能参与进来,选课时只考虑了兴趣方向,而没仔细辨别授课形式的“高年级”留学生们,一开始就要花费很多功夫了。例如日本历史相关的课程,日本学生初高中把从古代到现代的本国历史都学了一遍,其详细程度自不必说,而我却除了历史上有名的大事件以外,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文化、思想史相关的课,老师们大都接着前期课程讲,我不知道人家上学期讲了什么,前两节课我也根本听不出老师授课内容的条理和逻辑,所以感觉特别混乱;中国文化研究相关的课上,好不容易见到一本中国典籍《太平广记》,可是为了日本同学能读懂,中国古人写的原本被放在一边,大家一起看翻译成日文的版本,我依然是云里雾里。有的老师会照顾留学生一些,更多的老师上课不管有没有留学生,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讲。京都大学的课堂上历来都没有“照顾留学生”这一条规定。作业、考试、研究发表,你和日本同学听了同一节课,那么老师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就是同样的。
京都大学方面接收我的导师是道坂昭廣教授。道坂老师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学者。同期留学生中,来自北京大学日语系的中国女生和我是同一位导师。
道坂老师人特别好,Tutor第一次带我们去见导师的时候,老师说他之前在中国留过学,懂中文,但是希望我们能够练习日语,所以尽量用日语交流;如果实在沟通不了的话,用中文交流也没问题。道坂老师还说,他知道我们刚到日本,无论是日语的使用,还是生活方面,肯定会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他说他有三个孩子,都是女儿,大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小女儿小学五年级,小女儿有时候会带来学校玩,如果我们想找日本人练习日语的话就跟他说,他把他小女儿带过来跟我们练习日常会话。
京都大学给所有正式在籍和交换留学生都配了Tutor。Tutor的职责类似于中国大学里的辅导员。而与留学生们打交道的Tutor们,年级从本科到博士生都有,而且都是日本人。基本上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情况。因为老师们既要做研究,又要授课,平时很忙,所以留学生们平时有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找Tutor解决。很多老师也会通过Tutor来了解自己学生的近况。
除了自己导师的课,我还选了日本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东亚思想比较、东亚艺术比较等课程。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日本古典文学。
原本对日本古典文学一窍不通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外国人,学习日本的“文言文”实在是太难了。学现代日语的时候就下了很大功夫,而古代日语的用词、语法和现代日语都不一样,上这样的课,不痛苦才怪。但是,让我们这帮中国留学生都欣然前往的这门古典文学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认读日本古文中的“崩字”,即草书。通俗地讲,日本古文中的草体字的出现,属于日本“假名”演变史中的一个阶段。日本原来没有文字,从大陆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借鉴了中国的草书,留下了这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抄本。在我这种不懂书法的外行看来,这些手抄本写得乱七八糟,字和字之间都分不开。
本来这课挺难的,但神奇的是,课上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学生。除了七八个中国留学生,还有三四个西方留学生。至于这门课有多难,拿日本同学做例子就能知道了——资料上的文字,日本人不特意学的话,也不认识。中国人认识汉字,还能好学一点。至于有来自欧美的同学来上这门课,我就不太能理解了,只能说大家的学习精神很令我佩服啊……其实到了国外就会发现,有些课不是你多认真、多努力就能跟得上的,有些课真的上不下去。所以对于本来就是短期交换的留学生来说,选课时一定要注意。
我选这门课的原因非常简单。我非常单纯地认为:历史什么的日本同学在初高中时,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上课我听不懂,那是我底子差。这门课上看的资料,日本人也不认识,大家一起从头学,公平!
当时从大阪大学借调过来的非常勤讲师柴田芳成老师,在古典文学的最后一节课上,带我们到位于京大中心区域的附属图书馆地下一层,找了些古书。京大附属图书馆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其中地下书库的藏书很多都是古书,保存得非常好,虽然大部分已经破旧得到了一碰直掉渣的程度。
柴田老师说,“学习读古文就好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旦学会了,一辈子都不会忘。”他还说,我们实在太有福气了。附属图书馆里的这些藏书,放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都是要用玻璃罩子保护起来展览给大家看,不让碰的。但是京大图书馆里的这些古书,不仅让老师学生们翻看,还能借走,简直太奢侈。而且,柴田老师还特别鼓励我们这帮留学生好好学日本古典文学,有时间借本古书,回去自己做翻译练习。他很担心以后学习古典文学的日本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会读这些古文的学者、专家也会越来越少。他觉得开设这门课程,算是在变相保护日本古典文化吧。
就因为老师心中的这份情怀,这门课贯穿了我这一整年的交换留学。第一个学期,柴田老师拿军记物语教我们,主要是一些武者绘本之类的,有字有图,内容都是在讲故事,类似古代小儿书的那种,稍微有趣一些。第二个学期这门课则由京都大学的长谷川老师教授,主要讲日本的和歌。这一年接触的材料差不多都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文献。
若说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选的课,老师们都长得很帅。教授们年纪自然都不小,但是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日本学者或严肃、或搞笑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授文明构造论课程的江田宪治老师瘦瘦的,每节课都要喝光一罐便利店不同口味的咖啡,以至于每次我听不懂课一脸疑惑,他走过来问我哪里不懂时,我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咖啡香气。这门课主要讲近代中日历史,比如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江田老师是极特别的会留意留学生听课状态的老师,而且每年都会在中国停留一段时间做研究,所以常常讲着讲着,就说几句中文。发音的话,我们都觉得特像日剧里清朝人的发音,上扬的音调和一字一顿的说话方式,颇具古风。中日近代史的课堂上,有时会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但江田老师以非常客观的态度讲述历史,并且身体力行地致力于中日韩友好。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刚好赶上圣诞节,下了课,江田老师自掏腰包,邀请班上的中日韩同学一起聚餐。
讲授东亚比较思想研究的小仓纪藏老师精通韩语。这门课虽然是学部课,但班上各国人都有:中国、韩国、法国、瑞士、瑞典、俄罗斯、越南、蒙古……大部分是他研究室的学生。小仓老师上课时常常拿着一大块手帕,讲两句就要用它擦擦鼻子或者嘴。小仓老师虽然主攻日韩思想文化比较,但最开始一直在讲中国的诸子百家,毕竟这是根源嘛。他建议我们中国留学生带着班上的日本同学们,每天早上在校园里朗读《论语》,说不定能在日本一炮走红,还能上电视……小仓老师偶尔讲高兴了,还会追溯一下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课上气氛就像聊天一样,常常下了课才发现印的课本,也就是老师自己写的书,只讲了两行。在小仓老师的带领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在跨文化交流的搞笑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东亚比较艺能论的赤松纪彦老师个子超级高,目测一米八以上,年轻时妥妥的美男子。赤松老师超级热爱中国的昆曲,也是中国通,第一节课上课就跟我们说,他在中国常常被问到,“你是不是来自日本的北方?”因为中国人印象中,北方人个子高的比较多。但其实日本由于地形原因,一般不说南北,而分东西。
除了京都大学教授们的课,还上了外校借调来的高桥幸平老师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和羽鸟隆英老师的电影文化论。高桥老师很年轻,拿着日本近代小说家横光利一的作品讲的一个学期,每节课最后几分钟给大家发卡片,写感想或者问题,第二节课前半段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不得不说,感觉老师讲得挺好的,但方法论这东西本来不好懂,而且大部分都是欧美人写出来的,拿着日文翻译过来的法国人写的书看,有些头疼啊……不过——高桥老师上课的板书全靠画画——日本不愧是漫画大国!在二次元流行的国度,高桥老师上课无论是分析文章,还是解释词语,都是用画的,非常可爱。而电影文化论这门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这门课我得了满分。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应该算是很难得了吧。
到了后来,上课不仅可以跟得上,作为留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往往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跨文化的建议。只要努力跟进,一开始完全听不懂课的状态很快就会得到改善。刚到日本时,日语不熟练可能是一个原因。再有就是,一开始对于老师讲什么完全摸不着头脑。日本老师讲课和在中国时听到的日语课完全不同,日语专业学生在国内前两年接受的训练,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学习日语这门语言上,这和日本老师把自己的研究讲给学生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就是日本和其他国家不一样,是四月份开学。我大三一整年在日本交换,刚去的时候相当于日本学年的后半学期。很多课都是有梯度的,基础部分上个学期老师都讲完了,所以没有任何基础就去跟着上课,感觉比较吃力。一开始别提多着急、多失落了。
但是,心态战胜一切。刚一出国,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会有不习惯的地方是肯定的。接受得慢,就慢慢接受,但是不要放弃。我一直觉得,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在国外,能有研究成果当然好,觉得压力大时,也没有必要对自己步步紧逼。多与人交流,多看书,尽兴便好。
毕竟,你切身体验到的异国文化、眼前看到的广阔世界,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十月时雨·持续了两个星期的低烧
下一篇:十月时雨·抓住三连休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