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曾国藩被称为近代唯一的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都做到了。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曾国藩不仅自己非常伟大,同时,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子女品行都非常端正,其中几个还非常有出息,成就非常大。
曾国藩一生有三子六女。长子、五女早夭,其中六女儿曾纪芬就是广为人知的“崇德老人”,剩下的两个儿子,也都各自凭着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曾国藩对他们的教育细节。
次子曾纪泽,因为曾国藩的地位,承袭了一份爵位。不过,这并不代表他是个没本事的人。受曾国藩开明思想的影响,跟当时很多人不同,曾纪泽不仅从小学习了传统儒家经典,还学习西方文化,尤其喜欢英语。曾国藩去世,曾纪泽守孝的时候,案头上还摆着《韦氏词典》、《英话正音》等书籍,坚持学习英语。他的这个做法,受曾国藩影响极大。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先驱,而且还常常鼓励后辈,不仅要学习国学,还要学习西学。这个观点在当时,还是非常独特的。这个科举出身的父亲,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学习那些腐朽的八股文。以至于后来,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会试,落榜之后,向父亲提出不想再考了,曾国藩不仅没有反对,他还大力支持他,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这样的观念,不要说是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是现在,依然还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的许多父母和他相比都是相形见绌的。
曾国藩由于常年在外为官,主要通过书信的方式教育子女,一生所写书信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儿子纪泽九岁时,专门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内容如下: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大意是说:吿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气息,保持寒素家风;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以此培养勤奋的习惯;希望儿子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因为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宁愿子孙做君子而不做大官。
曾国藩的这封家书,既体现出了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又体现出他对儿子的尊重——即便是到现在,就我们一般人能理解,九岁的孩子还不完全懂事,不要说写信了,就是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都是在和大人谈完之后,顺便和孩子谈一下,而不会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专门为他写一封信,更可况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里!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实在难能可贵。
曾纪泽后来果然不负父望,正式出任为官后,就充任外交使臣,访问欧洲各国。他的阅历、见识,也都高出同时代的许多官员。在担任外交使臣期间,最值得称颂的是,曾纪泽曾凭藉一人之力,硬是从沙俄手谈回了新疆伊犁。在办事的时候,曾纪泽主张亲力亲为,又注重廉洁,跟当时清朝官员普遍的贪污形象相比,得到很多外国人的敬重。在洋务运动上,曾纪泽也贡献极大。他力主修建铁路,对朝廷的反对意见,进行严厉驳斥。对于修建铁路后带来的好处,曾上了一道完整的奏疏,从国防、河运、商贸、矿物等方面,进行很专业的论述。对于北洋海军,曾纪泽也极力奔走。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功劳,而不是父亲的余荫,所以才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官衔正二品。
跟兄长曾纪泽不同,三子曾纪鸿对于做官并不感兴趣。对他来说,只有数学、天文、地理才是值得耗费精力探寻的事物。曾纪鸿的这个做法,曾国藩也不反对,还鼓励道:“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身为文史大家的曾国藩,实在难能可贵!曾纪泽小时候读书,遗传了他老爹的特性——记性不好!曾国藩就写信告诉家里人:“若令其句句读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应当每天选个五、六百个字,专门教一遍,解一遍,读十遍,就可以了。”正是有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曾纪鸿才会在社会上整体偏文史、重科举的大环境中,做出不参加科举,全心全意投身数学,这样非同寻常的举动,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书籍。(注:『』中的内容部分选自百家号作者“脑洞外星人”,有删改)
顺便提一下:曾国藩年少读书时, 记性实在不好。有一次,他用了一晚上时间,连一篇文章都没背下来,结果天都快亮了,在房梁上的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跳下来根据听到的内容背完后,扬长而去。脑补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哈哈哈……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曾国藩对女儿曾纪芬的教育。曾纪芬一生福寿全归,可以说完全得益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
『曾国藩曾对她讲:“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纪芬始终牢记在心,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她的儿子聂云台长大成人,不再步入政界,而是经营工商业,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凭着经营之才,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大财团。
……进入民国以后,聂家移居上海,在威赛路筑园建屋……曾纪芬也已六十岁,自号“崇德老人”。她把曾国藩的那套修身养性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居定时,饮食以三餐为主,以素食为主,不饱不饿。饭后走一千步,每天睡前用温水洗脚,即使是三九严寒,也把双脚露出被外,不大喜大悲,一直到九十一岁死时还耳聪目明,神智清楚。』(注:『』中的内容摘自百度百科词条《曾纪芬》)
通过研究曾国藩教育子女的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父母者绝对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