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腊八,简书里年味已经很浓了。首页上,《儿时的年味》不断刷屏,平时找不到好题材的各路写者,被一场征文打动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们中国人谁没有过过年呢?从腊八过后的年货准备,到大年三十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从孩子们鞭炮声中的欢天喜地,到大人们走亲访友的祈福拜年,无不体现浓浓的过年情节。
可什么是过年?我们为什么要过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大年三十为什么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但这并不影响一场关于过年的嘉年华盛大开场。中国人喜欢热闹,就像过年一样。
年还没到,但主办方营造的年味已经扑鼻而来。当然,诱人的还不仅仅是年味。
再说,这人为营造出来的所谓年味又有多少是原汁原味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中国尤其如此。年的概念也一样。
来自上古的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原始的信仰与祭祀文化又成了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年三十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那这一年的最后一顿晚饭就显得格外庄重。
它即是对自然的敬畏,又是对生命延续的庆贺,因此守岁就显得特别有仪式感。因为过了这一天,也就过了这一年。
新年的到来,人们总是要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中国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和对天地虔诚的敬畏,练就了古老民族纯朴、善良而又顺从的性格。
日子无论好坏都要年年过,这不是苟且而是顺应,只不过寄存在记忆中的儿时的年味已经被封存很久了。
有的已经模糊,有的或许已经淡忘。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消蚀,让儿时的年味往往仅停留在一记玩笑中和偶尔回忆的戏说里。感受不到年味,感受不到传统,儿时的年味正离我们远去。
对已经淡忘的儿时年味的回忆,究竟是对儿时年味的回味和向往,还是沽名钓誉的写作,没有人说得清楚。没有了过往的传统,是不是还有儿时的年味,更是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们需要盛宴、需要羽西、我们更需要简书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