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司有个同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分数超出一本录取分近一百分。
这个分数可喜可贺,但离家人心仪的川大,还差一点。最终孩子被西北的一所985高校录取。
因为前期和这个孩子的爸爸聊过天,大概了解到,孩子的成绩上一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想读到心仪的学校,可能会有些差距。
孩子自己对游戏方向的专业很有兴趣,但爸爸觉得学习人工智能比较好,妈妈则希望孩子学医。三个人的想法并不统一。
我曾暗暗担心,感觉这样的状态,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件因不断思考不同的选择而不断消耗精力。
前几天,这个孩子来公司和爸爸一起就餐,还很巧坐在了我的对面。孩子的爸爸对他说我是公司里很爱看书的一位阿姨,可好好聊一下。
我们先从共同喜欢的作家聊起,慢慢地熟悉起来,话题也多了起来。
话说生活中,我娃不过才上初中,相对来说,我对中考的关注度远大于高考。但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我也顺便关注了一下。
我还真发现,如今的高考和我们十几年前考大学时,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
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就忍不住和眼前这个孩子,聊了起来。
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够满意,似乎为没考上川大,很是遗憾。
我说:“可你现在考上的学校,真得也很不错。要是读了川大,天天就在你爸妈的眼皮底下活动,一点都没自己的空间了,感受不到上大学的气氛呀。”
这个少年被我的话逗笑了。
我正准备跟他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度过四年大学生活,他却向我表达了自己想复读的想法。
大概是觉得自己没考上川大,有些遗憾。想再战一年,通过复读了此心愿。
我接着问他:“读川大,究竟是你的愿望,还是父母的愿望呢?”
他想了想,回答我:“算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吧。”
我又问他:“可是你想学的专业,你妈你爸希望你学的专业,都不一样,你又该怎么决定呢?”
他沉默不语。
我接着告诉他,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才是一个人自我学习的起点。
如果考虑本科之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现在这所985学校,起点已经非常高了。如果想早点就业,如果在大学期间就发现,自己对其他的领域感兴趣。
完全可以利用大学时间深入探索,还可以选择在研究生阶段,跨专业就读,顺便还可以考回自己心仪的川大。
他看起来有点心动。
我跟他强调,其实以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很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可能就有一半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了。
必须要保持专业学习和自己兴趣爱好同步探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燃点,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特别提醒他,大学时光是很短暂的。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昏昏噩噩的度过几年,但总有极少数的人,会清晰的了解并认定自己选择的方向,不断地拓展自我。走入社会时,已经掌握了除大学学科以外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样的人在事业发展中,总会走得更顺,赢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接着,我们还在一起聊了很多以前我们大学学习英语的事,对于眼前这个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孩子,学英语也是一个和他有很多共同语言的话题。
我还建议他,可以利用现在的假期以及大学期间多看书,最好多看不同领域的书。
这种畅想未来的方式,让孩子身心愉悦。那天,告别的时候,我们彼此都挺开心。
02
结果昨天,吃饭时碰到同事,我问他:“孩子想通了没?他还想去复读不?”
同事这才很郁闷的告诉我:“就是不复读呢。尤其是那天跟你聊了天,孩子回家和我们沟通,坚决表示不复读。”
我这才知道,原来希望孩子复读的,一直是孩子的爸爸妈妈。
他们觉得孩子的学习状态很轻松,再努力一年的话,完全可以考到更好的学校。
我问:“多花一年时间,让孩子到你心仪的大学,是不是嘛?”
他说:“嗯,我们觉得复读后,问题应该不大。更好的学校,有利于就业。结果我们的计划,就这样被你给搅黄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继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总觉得考试这件事,本身的偶然性很大。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尽量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再说了,新一届的高三家长,会感激我的搅黄壮举的。”
周围一起吃饭的其他同事,全都被我的话,逗笑了。
其实我这样说,绝不是一时性起或是不冷静的随便说说。还是基于我的认真思考和判断。
我同事两口子在成都工作,孩子就读于老家的一所地级市的重点学校。
家长没法在身边辅导,也没法给予孩子各种及时的反馈,所有的学习,基本上全靠孩子自己。班上六十多个孩子,同事的孩子,成绩一般稳定在班上十名左右。
这一次的高考成绩,算是高三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按总成绩排到班上第四名,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有一点超常发挥了。
在我看来,高考时超常发挥的孩子,很多都是基础比较扎实,应试心态比较放松,压力不是特别大的孩子。
而真正选择复读,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孩子压力是否变大,真的不太好说。有些人是越战越勇,可有些人是越战越怕,因人而异。
我以前的助理告诉过我,95年出生的她,选择复读时,压力大到做噩梦。她的好几个高中同学,在复读中,都还往下掉了不少分。
对于我同事的孩子,已经考上了985的高校,起点并不差。
我真是觉得,从现在起把往后的路走好,其实是比纠结于起点本身,更重要的事。
毕竟,从更长的人生维度来看,高考之后,真的只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起点。
03
从这件事,我也思考了为什么现在,高三选择复读的比例这么高?
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家长的意愿,以及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但其实这些家长忘记了一点,孩子对自己的了解,肯定超过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选择复读或者选择不复读,其实更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在这件事上,孩子的意见很重要,尊重孩子的重要选择,比家长自己做出选择更重要。
今天时代变化这么快,家长的见识,并不代表着预见未来的方向。除非是保持终身学习能力对未来有强烈预判的家长。
但这一点非常的难,因为很多事,并不可能事先就在预期规划中。
就像以前我们认为招分最高、发展前途最好的财经类专业,反而在今年遇冷,录取分数下跌了不少。
而录取分段比较高的人工智能类专业,也可能就业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热门。
目前人工智能现在探索和实践的主要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公司和大平台。他们所从事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基于公司本身的商业服务和探索,基于收集海量数据和快速分析数据能力,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但其实我们也都知道,人工智能应该还有更多的探索方向,而这些方向目前又是未知的。
反观,今天很多零零后的孩子,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和规划,已经远超出父母亲的预期。
最近,北师大考试和评价中心推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报告,叫做《“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
这份高考兴趣报告的结果,和我们常规认知中“收入水平高,行业前景强,就业出口好”竟然也都完全不同。
越来越多的“00后”,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把个人的兴趣放在了首位。
比如说,在人文专业的选择中,过去我们眼中薪资待遇较低的历史学、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都非常受学生欢迎。
而在理科类的专业选择中,心理学和法医竟然都排到了最热门榜单。
今天的孩子,已经脱离了生存的基本压力,他们更在乎的是,在一个经济发展平稳的和平年代,自己做什么样的事才有长久的兴趣。
未来选择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对他们来说,是比赚钱本身更重要的一件事。
唯有这样,对抗未来时间流逝,才会更有力量。
我把北师大的研究报告结果,和几个闺蜜妈妈们一起讨论,大家也很感慨:“要是没有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的基础,我们的孩子,是很难像今天这样,开始走上自我选择、兴趣优先的道路。”
那一刻,我想起了同事的孩子,我想起了那个和我对话中,彬彬有礼总是微笑的少年。
他真是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复读只是父母愿望的想法,这才让我误以为,复读是他个人的想法。
这个长期远离父母的孩子,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在家庭中,勇敢表达自我愿望,哪怕和父母亲站在对立面。
他最终选择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远赴西北,暂别家人,为自己人生新的征程,下一个人生里程碑,奋斗不止。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有梦想并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少年。
祝愿他,永远像现在这样,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大步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