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将天象对应于人事,尤其汉代的谶纬之学将祥瑞视为“受命符”,059指出《孝子传画像》在这一语境里是用正反两个角度传递墓主人治世、治家的观念和律法。而对《暴风雨》天象的解读也存在两种语境:一种是056、057分析过的将它放在基督教的图像系统中,它是上帝对走出伊甸园的人类的警告;另一种是以15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为背景,将1473年出版的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为参照,《暴风雨》的天象就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物性论》是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用原子唯物论观点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说明了世界和万物形成的原因,包括宇宙、生物和社会的形成过程,指出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理性能找到满足需要的手段。在《物性论》第5卷中,卢克莱修就解释了暴风雨的成因,说明“所有这一切都是元素变化”的自然现象,并非某种预兆或超自然的意义,以此反驳唯心主义将天空视为神的庙宇、将暴风雨视为神的愤怒,并视其为愚昧的表现。
卢克莱修认为人的愚蠢源于知识和思考的匮乏,“他们无法看到这些事的成因,只会认为它们是由于神力”,“(我将解释)人们看到的发生在地面和天空中的一切;当他们因为畏惧神而使智慧经常处于怀疑和恐吓中,所以发生的事件惊吓了他们的灵魂,把他们制服在地。”“当地震伴随着闪电的冲击和雷声的震颤穿过天空时,谁的思想不会由于对神的恐惧而萎缩,谁的四肢又因恐怖而不能挪动?”
《物性论》也是一个丰富的视觉资料库,它为研究寓言的使用提供了解释,从1480年代起,画家波提切利和皮耶罗就用《物性论》作为创造神话题材的资料来源。《暴风雨》呈现出《物性论》论述的空气、地、水、火(闪电)四个元素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乔尔乔内通过混合的色相渲染大气密度,用相互叠加渗透的层次表现自然界的混合透视。这种对天象的表现模式呈现出伊壁鸠鲁学派的宇宙观。《物性论》为《暴风雨》中天象与人物的冲突提供了解释:地面的人物面对暴风雨展示出来的平静,源于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是智慧在自然现象面前的无所畏惧。
而且卢克莱修也用唯物的观点解释了断柱:“闪电经常出现在神的庙宇(天空),我们应该相信上帝会打击自己的住处吗?或者说闪电会不存歧视地攻击人造和神祗的建筑,这岂不证明神的干预的荒谬吗?”
残损的建筑物证明了自然界事物的不稳定性,物质的运动都会由旧形式的毁灭走向新形式的建立。“再一次,你没有看到吗,甚至石头都被时间征服;那高大的塔楼倒塌、岩石碎裂,那诸神的庙宇和他们的图像龟裂、磨损,或者他们神圣的神性也不能拓展命运的边界或反抗自然的法则吗?再一次,我们没有看到人类的纪念碑坍塌变成碎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