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评论:学完《孔融让梨》课文以后,老师提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让不让梨?孩子的答语是:我不让梨。老师在孩子的试卷上毫不客气的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差号。家长看到后拍下图片发在了网上,立刻引发了网友的评论,出现了正反方的激烈对垒。支持老师的一方所持观点这个故事就是要传承谦让的美德。支持家长的观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思想。孰是孰非,各有所向。
无独有偶,三年级教材中《了解与尊重》这一课的设计如下:
环节一:自主选择,从健康、财富、友谊、智慧中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环节二:倾听交流,听一听其他小朋友的选择的原因,思想交汇。 环节三:反思再选择,重新建构认知,在互动交流思辨感悟中价值观逐渐形成。 环节四:应用实践,当碰到别人与自己意见不统一时如何处理。这个课程的亮点就是典型的学生价值澄清模式,更是核心素养下学科育人的范本。
教材的设计中有两次温馨提示:第一,对家长介入的建议就是:孩子的选择,不一定如你所盼,但是您对孩子的尊重,让他可以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教材对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家庭教育观的正面引导。第二,对学生的建议,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建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在个人认知方面,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然后再同理去尊重他人。
第三个案例:家长给我连续发了几张小梓的错题照片,言辞虽没有严厉,但是明显感觉到是在质问。随后跟班主任交流中,家长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既有疑惑,更有焦虑。
小梓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很内向,课上不积极,从来也不跟我主动打招呼,通常是我问什么答什么,而且答语很简单,有很多次我试图与他深入交流,总是被他的一句回答给截住。课上的状态更是让我很恼火,一个知识点连续解释三四遍,还是答不上来,丝毫表现不出一点学习兴趣。我很快的回复了班主任,孩子的情况:一是新知需要时间消化和融合,家长不要着急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二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主确实有问题,自主性不强,学习不努力。三是高年级孩子的心理沟通需要技巧和契机,撬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动力需要合适的支点。
回顾这三个的案例,一个是教师处理教材情况,一个是学科育人特点,一个是学生主体意识,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其实暗含了新形势下教育的三个问题即:如何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何应对家长参与意识增强、如何走出课程育人的误区。
这些问题也反应出新形势下提升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必要性,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能力,面对不断变化成长中的学生因材施教做好摆渡人、联结家长协同育人构建教育合力、新课程创新设计提升高质量育人。
同时现行的教育中表面呈现出来的问题往往要在根源处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换个视角也就是教师的专业自信,一个老师要有自己的专业定力和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教育者的教中育敏感性、有效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学生问题和思想状况背后的教育价值,通过有效学习对突发的问题有准确的洞见能力和专业指导,在问题中找到课题,在生源中发展资源,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助力每个生命个性而独特的成长。在成就他人的同时,还要有发展自身潜力的意识和能力,让自己的生命时刻处于新鲜沸腾之中。
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新的要求和任务,既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也要重视教师自身的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