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构指的是:我们基于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从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当事人的物质、优点、动机、努力。。。引导他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进而拓展当事人的思考,引发不同的行为。
比如:
被响起闹钟吵醒—表示我还活着;
有大额的电费账单—表示冷气吹得很爽;
衣服越来越紧—表示我吃得很好;
一天结束时肌肉酸疼—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以上,前面的描述令人不快,好比太极图中的“黑”。可是,只要思绪方向不一样,就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心情,好比太极图中的“白”。当白的部分多了,心情自然会大不一样。
重新建构的另一个意义是:面对孩子的事情,赋予相同的事件不同且正向的意义,看到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是行动。
重新建构的功能
1、 透过此过程来引导孩子看到事件中的正向意义。
2、 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件中所带来的不好经验。
与其说重新建构是一个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它指的是人们看事情的角度或是眼光。
在使用重新建构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态度温和而不强势。要一个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有难度,所以态度上要温和而接纳,这样才比较容易帮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与想法。重新建构并非只是一味地安慰别人“往好处想”,而是需要带领他慢慢从中领会、了解事件有另一层面的所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使用时要格外注意)。当想要引导孩子以其他角度思考时,可以试着问:妈妈有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
2、 对孩子要有足够的了解。重新建构既然会牵涉观点以及看待事情角度的改变,就需要对孩子多一份了解后才能使用。父母必须先知道,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在尊重、倾听而不评论孩子的看法的基础上,再加入新的观点,只有先进入到他的思维脉络之后,才容易去引导他重新建构,否则父母的观点再好,孩子也不会接受。
比如:当孩子回家抱怨同学小明不跟他玩,父母可以先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那么在意小明?和小明一起玩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不跟小明玩的时候,孩子会因此获得什么?(比如,可以多认识其他同学。。。)总之,先进入孩子的脉络,了解他的想法。
特别注意事项
1、父母在带领孩子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先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这样才能带领孩子看见事情的不同面向。而这个过程往往也于无意间拓展了父母许多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这样做不但帮助了孩子,也丰富了自己。
2、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损害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潜力,这样会减弱他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此外,不在使用教唆式的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温和。
总之,换个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可以产生跟以往不同的价值认识,从而获得另一种出乎意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