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内心的暴力
《四念处经》:
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基本经典,令人证得身心平和之道,能使我们解除悲忧苦恼,而达至最高层次的了悟和全面性的解放。
“念”的意思是“投入专念中”,那就是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他的气息;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汗等;构造身体的元素,如水分、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骸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察觉到身体微细之处。例如,吸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吸入空气使他全身平和安定时,行者也知道自己因吸入空气而令全身平和安定。步行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做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水。身体的观想,并不只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钵时。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哪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或两者都不是的。感受的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痛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只是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愤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以及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佛陀这样详细解释四念处。他说修行此四念处七年,即可证得解脱;修行七个月也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修行七日,也可能会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