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催眠的人,总觉得这个词很神秘。
他们觉得,催眠有种神神叨叨的意思。或者,会催眠的人,应该很厉害。换句话说,被催眠者,是不是就失去了意识?这些,都是对催眠的误解。
催眠,并不是仅仅是促使睡眠那般简单。催眠,是在咨询双方建立的一段安全又信任的关系上,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同其他疗法,催眠也只是一个方法。只不过这个方法,在西方已经发展成熟。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下有数之不尽的方法,在这一学科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方法特定属于哪个流派。
成熟的咨询师能够做到,根据来访者的特点,以及咨询双方的关系灵活地选择、混合地使用多种方法。
方法是为人所服务的,所以不能只见方法不见人。
所以,在讲催眠之前,我先要澄清两个概念:1. 一切方法都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这一基础之上;2. 要给某个方法下定义,先要彻底了解这一方法。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把催眠神魔化。
一,催眠是什么?
适当的防御对人是有好处的。但对于一些来访者而言,由于早期的成长经历的创伤体验造成他们形成了一套惯用的防御模式。他们体会到深深的不安全感,匮乏感,进而努力向外求,结果还是越走越累。
因为他们已经离开自己的心太久,那层防御模式在他们身上已经形成了厚厚的盔甲,看起来保护了他们,但也限制了他们。
这种防御模式仅靠意识层面的控制是没有作用的,相反,还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假设当你难过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我不可以难过!你用一些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比如通过学习购物狂和工作狂来分散注意力。
可是你会发现,这种情绪并不会消失,它过段时间还会卷土重来。
怎么办呢?有的人借助酒精和烟草,使人沉溺其中,仿佛真的忘记了所有。他们如戏子在幻梦般的人生中穿梭;有些人把这一难题转化成动力,真的成了行业的翘楚。
若问开心与否,光靠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这些人依旧带着压力、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继续投入第二天的战斗。
是的,把人生看成战斗和演戏的人是活不出真快乐的。即使时代给成功下的标签是名利双收,我们依然要观察一下,这一标签真的是唯一标准吗?如果是,那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心理诊所都要倒闭了。因为穷人是支付不起高昂的治疗费的。
因此,当物质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心灵的富足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马斯洛的学术体系中,需要层次理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只有心灵富足的人,才能走上自我实现之路。而后者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成长和真诚的练习,才能达到的。
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必然是找到自性的人。
心理学的话语说是自性,在佛家的领域,说它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谓的开悟,就是开启自性的人。他能如如不动地存在于世界中,圆融地与世界和谐相处,和天地精神相往来。一切他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成为他修习的资粮,帮助他不断地开启更深的自性。
催眠,就是一条途径。催眠,是在看不见自性的情况下,由催眠师辅助来访者看到自性。那么,催眠的效用原理在哪里?
催眠,和睡眠有关联,但远远超越睡眠的意义。就拿睡眠而言,为什么人都需要睡眠?为什么人在睡觉后会觉得精神矍铄?而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身体状况也会变差?所有的思考都让我们知道,睡眠的重要性来自于它让人得到放松。身体和思想一旦放松,一些修复工作就此开启。
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在放松状态下,会减轻防御。前文提过,一些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防御模式结成的茧壳。催眠能帮助来访者穿越过这层茧壳,与自己的内在链接。
二,催眠师是什么?
催眠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所以,想成为一名催眠师,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绝不是只参加了一两次体验就能涉足的领域。
一些人利欲熏心,自己还有好多内在的工作没有梳理,就贸然去给别人做催眠,真是害人害己。
催眠师所具备的素质应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察觉系统,能提供安全和包容的场域让来访者的感觉自然呈现和流淌,具备应变能力和机智等等。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你的问题就交给我好了,我一定能帮你解决!肯定是骗子。
所有的心理咨询得以成功,都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而且,更重要的部分一定是来访者,他承担了自我的责任。
催眠师是掌握了催眠方法的咨询师。所有的心理咨询,只是依靠安全的关系,在咨询室这个安全的场域中,咨询师把自己化成一个安全的容器或镜子,让真相得以呈现。
三,一次特别的催眠体验
在前几天的工作坊中,我作为观察者体验了一次催眠的发生,这次催眠比较成功。
催眠师姚老师来自南京,她曾自费参加了中德班的系统学习(是的,真正好的心理咨询师是不会太赚钱的,因为她自身成长的成本也足够庞大,他们在持续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中,与来访者一起共谱一曲美妙的旋律,这一旋律的名字是什么?我想那是人生的意义)。
姚老师足够包容又足够开放地呈现了一次简单却深刻的催眠体验。有的细节我记不清了,但我还是想把关键的点记下来。
催眠师让大家以自己舒服的姿势坐着(自由自在的感觉),眼睛可睁可闭(可选择的机会),察觉声音(观音声),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自己的感觉。如果足够放松,会浮现出画面,这个画面就与自己的内在相关联。至于关联多少,就因人而异了。出现画面,也不要去评判它,只是如实地“看”。这个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睡着了。哪怕睡着,也是得到了某种放松。而出现画面的人,就需要治疗师进一步做工作了。因为时间的限制,大家只到了这一步。随后,催眠师就开始一点一点地把大家从催眠的状态温柔地带回现实。
虽然团体的眼睛都闭上了,催眠师还是用双目温柔地关照到他们。这一点让我看到,目光能传递的力量,绝不仅仅止于睁眼的状态。
这次,催眠师所用的技术主要是Yes\Set技术。催眠师用不断跟进又恰到好处的 “是的,很好”鼓励着团体,关注着团体,跟随着团体,让被催眠者能放下顾虑和紧张,开启自己内在的工作。
当然,催眠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没有一种药是包治百病的。这次体验后,我作为观察者和咨询师和团体分享了我的感受。
1. 我们或许要重新定义催眠。这里的眠可不仅仅是睡眠,而是让人能够放松下来的自然状态,便于与真实相见,与内在的我相遇。这里的催也不是催促、促使的意思,我觉得是某种催化的力量。
每个生命都是一颗种子,都有内在生长的力量。只不过,快慢和圆满程度不同。一些种子生长的环境不好,长在了墙角,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才能冒出芽尖。而催眠,正如春风拂来,那颗长在墙角的种子也得到了温暖。它本来可能会暂时地卡在那里,但由于春风的到来,消解了成长的部分阻碍。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催眠是“第三方力量”。
2. 催眠和其他方法一样,都是术,都是服务于“道”的。心理咨询的“道”是什么,就是看见人,理解人,尊重人,让一切流动,让一切自由。
所以,既然做的是关于人的工作,那么在关系上下功夫则是任何流派和任何工具所必不可缺的基础。
哪怕不在咨询场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的重要功课,人们正在在关系中看见自己。因为,没有谁是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关系,并不影响人独立的那部分。相反,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既能孤独,也能热闹。因为他打破了二元对立。
3.我并不热衷于积极心理学那一套。心理学如果刻意给它下个积极的范囿,是不成熟的。至少,它对生命还没有做到足够的包容和理解。
那些生命中存在着的,存在过的黑暗力量,难道它没有滋养过我们吗?换言之,黑夜没有滋养过白日吗?人往高处走的同时,一定有着水往低处流;没有地的低调怎么会有天的高远?没有丑的示现怎会彰显美的惊奇?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说到底,人还是不愿看见,不愿接纳那些会让自己小我痛的那部分。
而且,本来这些对错的划分和对立都是人后来赋予的,如果有那么一个造物主的话,它造物的本身并没有带有什么分别之心。正因为没有分别,所以天地万物才姿态各异。
催眠,就是基于这一打破二元对立的基础,让一切如实呈现出来。只有足够真实、诚实的面对自己,生命内在的繁荣才能发生。
催眠是一把开启心轮的钥匙,转动这把钥匙的力,来自于被催眠者本身。催眠师,只是缩短你与门的距离,帮你凝心聚神,看着这扇通往你内心深处的门。
——特别感谢南京溧水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姚老师带来的催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