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家断舍离的时候,还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曾经的败家行为多么丧心病狂,于是下定决心少买甚至不买。
可是商家就是瞄准了你人性的弱点,在你看似坚决的内心上来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
每年营造购物氛围的节日首选双十一,其次是618和双十二,然后是传统节日,看起来一年12个月轮番洗劫我们的的钱包。
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诱惑,可能断舍离和极简就是最好的武器吧。
现实却是:
明明下定决心要断舍离,却耐不住打折的诱惑?
前脚刚丢掉了不穿的衣服和过期的视频,看到五折广告却不由得心动?
双十一收快递的喜悦之情刚刚消退,双十二的预热已经悄然来临,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
这里尤其提到一点,就是打折对我们的诱惑,它让我们多次的决心毁于一旦,让我们的信誓旦旦变得不堪一击。
打折之所以让我们心动,首先它瞄准了我们占便宜的心理。
人们总是有种打折不买就亏了的心理,大街小巷吆喝折扣的时候,往往会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像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一样。
这时候,一般人会有两种心理。一种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不需要就不买,不过多便宜。更多的人会觉得不买就亏了。
一件衣服,本来1000元,打五折500元,如果这时候不买,就感觉自己亏了500一样,感到可惜。于是花了实实在在的500,为避免自己出现亏了的感觉买单。
往往冲动之下购买的东西,要么因为打折的物品本身质量就不好,要么因为一时冲动忽略了物品的瑕疵或者并不如意之处。
因为物品一旦打折,它似乎都自带光环。拿衣服来说吧,打折的衣服,你对它的容忍度更高。
衣服小一点,你会觉得瘦下来就可以穿(我曾经就因为图便宜,买过一件小一号的牛仔裤),实际情况是你的身材往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合身的都会束之高阁。
衣服容易起球,质量不太好,你会说服自己,万一穿着不好看就当居家服。实际情况是,好看的居家服可能都有几套,穿着不舒服不美观的,永远没有用武之地。
某件衣服只有一种颜色了,或者剩下的颜色不好搭配。于是你会考虑买个别的裤子或者内搭来搭配。实际情况是,一旦你当时没有搭配好,后面可能因为各种嫌弃再也不想穿了。
总而言之,打折的衣服,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出镜率很低,尤其是为了图便宜,买二送一,满减凑单这类活动,往往为了买而买的东西,即使便宜,但是不好用,你也不会委屈自己去勉强使用的。
如果勉强自己使用原本不喜欢的东西,那么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心情。
只有一种情况,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比如,我就要买一件浅咖色毛呢阔腿裤,只有你的目标非常明确,遇到打折,不买才不买,这才是值得的。
打折之所以让人心动,还来源于人的占有欲,尤其是当一个人内心不够强大,不够丰富的时候,往往一样借助物品让自己显得强大。
总有某些物品让我们心动,绝非因为它的使用价值。
一二线城市,人们受到的消费轰炸更严重,所以品牌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动则上万的包,很多女生会节衣缩食一个月。
这种购买远远超过自己实力的物品,背后反映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
而实际上,受人尊重这件事,你努力工作,为人正直,一样可以做到。
名牌包包不过是从外在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除了因为渴望得到尊重,满足虚荣心,占有物品还可能是因为一种执念,比如因为希望发财保留了很多从来不看的理财类书,因为忘不掉前任保留了很多相关的物品,想要运动,就买了很多衣服和装备,自己却不愿意付诸行动。
正确的做法是,想要理财就应该开源节流,只保留书无济于事;分手了,再无可能,无用的相关物品就应该丢掉,为下一段情感腾空间;想要锻炼,就应该换上装备去行动,哪怕从下楼走10分钟,也比自己天天幻想要强得多。
消费的时候,应该认清自己背后的需求。很多人购物的时候都是感性为主,一时冲动,却很少考虑自己到底为什么而买。
一旦你弄清楚了自己的理财需求,开源节流才是更好的选择,而那些放了许久的理财书看完学会了就可以处理掉了。
一旦意识到自己对前任的执念,拒绝拥有那些相关物品,才有机会遇到更好的下一个。
一旦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去健身房是锻炼,在家做操也是锻炼,小区跑步散步打球也是锻炼,装备就没那么重要了。而且,很多人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装备永远在准备,也从不行动。
在消费主义横行的世界中,我们很容易被洗脑,尤其是当你身边也是这样的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更难。
我有个朋友,她家庭条件很好,家教也很好,为人随和。在穿着上,从来不迷信品牌,喜欢舒适就好。如果身边多些这样的朋友,也许我也能在消费主义的世界中保持清醒。
商家的套路是非常多的,打折只是冰山一角。重要的是,我们要摆脱自己占便宜的心理,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不盲目跟风,买得物有所值,不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