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倏然又冬至,不禁想起北宋文人苏轼在《冬至日独游吉祥寺》里的诗句。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开篇的这两句,苏轼就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描写了身处的环境。“井底”、“微阳”连同潇潇寒雨打湿了的地面,以一种灰暗的笔调,勾勒出萧索的环境与自己阴冷的心境。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人生可谓陷入了困境。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灰暗心境下,满目皆凄凉。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这两句充满了自嘲与无奈,道尽了心中的伤感。
是啊,冬至节里本是与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而此刻,自己却独自一人在无花时节的吉祥寺里消磨时光,多么悲凉。
冬至,在现今国人的概念里,已不是一个节日,所认知的,充其量也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饺子什么的。
殊不知,自古以来,冬至就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地位并不亚于新年,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且古人还把冬至列为一年中开始的节日,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进入“数九”寒冬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这是《后汉书》里对冬至的记载。冬至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唐朝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所以冬至节放假七天。
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这一庆祝仪式与过年无异。
一直到清朝,《清嘉录》里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想想农耕时代严寒到来,贫苦百姓如遇上荒年,再听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多少家庭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冬至在百姓们眼里,是一个承载着全家人戮力同心、战胜艰难、迎来新年的美好节日。
如今,对于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安享饱暖的人们来说,冬至显然全无感觉了,更谈不上搞什么庆祝活动,增加仪式感。
不过,我们仍可以从古诗词里感受到那种“冬至大如年”的节日氛围。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