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四五】“何思何虑”是不思不虑吗?
来书云:上蔡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刘宗周云:“如此方与不思善恶之说迥异。”(《遗编》卷一《阳明传信录》卷一,页九下。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八下。)
三轮执斋云:“无思无为,是说本体。何思何虑,是说工夫。然工夫即本体,本体即工夫,更无二致也。 “又云:“上卷(第三十九条)虽曰 ‘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说与此少异也。盖前说也。”
佐藤一斋云:“何思何虑,与陆澄录(第三十九条)稍异。澄录犹用伊川旧解。”
但衡今云:“孔子云何思何虑,不云所思所虑、无思无虑者,正如伊川所云,所思虑则滞于有,无思虑则堕于无,深得孔子立言之旨。亦佛氏所谓立一切法,亦不立一切法。伊川又云:‘只是发得太早。,似是接引谢上蔡语。此意亦惟上蔡伊川知之,非为天下后世学者立言也。未可强作解人。”又云:“阳明谓‘《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不免落到有的边。又谓‘更无别思别虑’,则又落到无的边。殊嫌沾滞。非孔子意也。不落于有,不堕于无,方足尽诚一之用。”
[译文]
信中说:“谢良佐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此之于学者而言,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必须明白‘何思何虑’的气象,并放在一块看才对。如果不明白这种气象,就会有拔苗助长的弊端;可若是只知‘何思何虑’,却忘记了‘必有事焉’,恐怕又会堕入虚无。必须既不滞于有,又不堕于无,这样说对吗?”
你这样说基本上正确,只是还没有领悟透彻。谢良佐与程颐的对话,也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与孔子《易经·系辞传》上说的宗旨稍稍有别。《系辞》上说“何思何虑”是说所思索考虑的只是一个天理,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思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说“殊途”,说“百虑”,岂是在说“无思无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只有一个,还有别的可思虑的吗?天理原本就是寂静不动的,原本就是感而遂通的。学者用功,即使有百思千虑,但也只是要恢复心体的本原而已,并非用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思索出来的。所以程颢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就是自私弄智。“何思何虑”正是做学问的功夫。在圣人身上是自然而然的;在学者身上必须下工夫去做到。程颐却把它看做功夫的效验,所以才会说出“发得太早”的话来。紧接着他又说“却好用功”,则是他自己已经觉察到前边所说的话尚有欠缺。周敦颐的“主静”说也是这个意思。现在你的看法,虽然有点见地,但仍不免把功夫当两回事看待了。
释疑:
“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即使有百思千虑,也只是恢复他心的本体和作用而巳。不是无思无虑,而是思天理、虑天理,何思何虑所思索考虑的只是一个天理。 何思何虑是内明本体的功夫。不能用这层功夫,则不能明白本体,容易落入“意必固我”的地步,便不能通透。 第39条所说的“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结合一起更容易理解,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何思何虑会让他茫然不知所终,必须用省察克治来体悟正道。
空无之地,非空非无;假有之见,亦真亦幻。自性良知致,流行化有无。劝君莫执着,动静自如如。
何思何虑!必有事焉!
除却天理,何思何虑?何思何虑,莫非天理。
殊途同归,所思所虑,唯一天理;一致百虑,天理所致,所虑皆然。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忘和助是两大毛病,助是拔苗助长,忘是断了线头了,在学者功夫是永远提住心,而不要忘,昏沉掉举那是忘。
“何思何虑”是让你虑一个天理,不是说无思无虑,不要偏于无,但是要定点定在天理上。天理本身它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但是一个宗旨,就是恢复到心本体上来,建体致用,不要用私意去安排思索,你不要头上安头,用你的狭隘的偏见去安排出一个东西来,这就是说天理上不能加得分毫。抓住天理这一个核心,你就不会出现有还是无,就不会出现把持不住的困惑了。
批注:
①上蔡。谢良佐,字显道(一〇五〇至约一一〇三)。上蔡(河南)人,称上蔡先生,程氏兄弟门人。召对忤旨,任监场又坐口语系狱,废为民。参看《宋史》卷四二八,页一下至二上。
②何思何虑。见第三十九条,注七。《易经·系辞传下》:“《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第五章)
③发得太早。《二程外书》卷十二(页五下)载《上蔡语录》云:“二十年往见伊」。伊川曰:‘近日事如何?’某对臼:‘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你)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
④勿忘。见第八十七条,注二。
⑤助长。参看第九十七条,注五。
⑥《系》。朱本“系”下有“辞”字。
⑦何思何虑。见第三十九条,注七。
⑧第39条言:“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此处所言已进展一步,更为浑全了。参见《与黄勉之·二》:“过思亦是暴气,此语说得亦是。若遂欲截然不思,却是因噎而废食者也。来书谓思而外于良知,乃谓之过。若念念在良知上体认,即终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不外良知,即是何思何虑,此语甚得鄙意。”<《全书》卷五)
⑨感、通。参看第七十二条,注三。
⑩君子学……物来而顺应。语见第七十二条,注五。
⑪用智。明道《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曰:“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明道文集》卷三,页一上。)
⑫却。原文用“恰”。见上注三。
⑬用功。同上注。
⑭濂溪。参看第一〇一条,注十四。周子著《太极图说》(载于《周子全书》卷一)云:“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注:无欲故静。,
净心斋笔录
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