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1965年的《傅雷家书》,三个月,总共5封,2月1封,3月1封,5月3封。
傅聪出走英国后,傅雷十个月没能与儿子通信,所以在2月信的开头,傅雷说等儿子的信半年才等来了一封,此时,莫名为父亲感到心酸。因为特殊的政治背景,这对父子其实每天都在经受精神的磨难。但值得欣慰的是,这封信给傅雷夫妇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快乐。最令人兴奋的,是傅聪的回信中,寄回的有凌霄的照片,更让傅雷夫妇视若珍宝,除了对照片进行细致入微观察外,傅雷还对照片进行了评论,包括光圈、停留时间、、闪光灯等,重点分析了凌霄看傅聪弹琴的一张,吐槽说人物拍摄太小,看不清楚,还有照片上的景物,看不清是椅子还是车子,还有中国画,玻璃框等等,只有看过无数遍的人才能描摹得这么清楚吧,那种不可遏制的思念,估计只有傅雷夫妇本人才能体会得到。
这封信中,傅雷建议不能太宠爱凌霄,没有做过父亲的人容易把握不住分寸,担心宠坏了之后对凌霄的将来不好,告诉傅聪: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大法宝。可以想象,傅雷在小的时候,对傅聪要求一定是非常严格。父亲是翻译家,家里自然很多学问渊博的人,傅聪从小耳濡目染,不少受益。在傅聪3、4岁的时候,傅雷欣喜地发现了儿子的音乐潜质,他在《傅聪的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在艺术园地里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自此,傅雷倾注全部心血,历尽千辛万苦,培养一位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傅聪在这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在国外生活的种种苦闷,知子莫若父。傅雷宽慰儿子说,情绪变化无常,感觉敏锐,忽然兴奋,忽然消沉,都是艺术家的气质,不要为此烦恼,因为他们的性格很相像,傅雷告诉傅聪,即便是控制不住情绪,不能把脾气发泄在第三者身上,这里指的就是弥拉,傅雷非常爱护自己的儿媳,不愿意让他们出现感情危机。
1965年的傅聪,虽然身在英国,但是傅聪的心始终是向着祖国的。5月傅聪路过香港时,忍不住就给家里打了长途电话,那天是朱梅馥接的电话,傅聪只喊了一声“妈妈”,泪水便夺眶而出。难以言说的痛楚傅雷都清楚,对于傅聪提出的“放逐”一词,傅雷宽慰傅聪说,但丁的神曲还是“放逐”时而写的,要把痛苦升华到艺术中去。
告诉儿子艺术与现实的冲突:“以你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也许不能不在你厌恶的社会中挣扎下去。”艺术家为了艺术都要提前做好献身的心理准备。屈辱,辛酸,都可能会遇到,隐忍才是减少痛苦的不二法门。
3月1日的一封信,开头说弥拉的信比傅聪的早到4天,从这里可以知道自从有了宝宝之后,弥拉一个人带很辛苦,当然也可以看到傅聪为了艺术而忙碌奔波的身影。傅雷这封信想告诉儿子,学会体贴,不仅会工作,还要会生活。说回想傅聪30年前出生的那一瞬间,听见傅聪妈妈的痛苦呻吟,有一种说不出“肃然”,那时才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艰苦与伟大。
说到这里,要表扬一下你的爸爸哈,当初妈妈在医院里生下你的那一刻,你的爸爸自己一个人悄悄的躲在角落里抹眼泪,既是心疼妈妈,也是为你的降生激动。自从有了你之后,你就拥有了爸爸妈妈全部的爱,你是咱家的福星啊,宝贝儿。
傅雷告诉儿子,有了孩子之后,就要考虑衣食住行的固定开支,每个月都要做一个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避免以后的生活捉襟见肘,提醒傅聪将来要为儿子提供一个富足的家庭环境。在消费这方面,你爸爸很理性。他喜欢的东西,会先在购物车里加得满满的,等到冷静下来,他才会选择买还是不买,我都不是这样,我这方面极不理智,只要喜欢的,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拥有。幸好你没有遗传我这一点,从小到大,你极易满足,从不讲究吃和穿,有时候爸爸妈妈为你挑新衣服,你老是说不缺,这一点妈妈想给你提个小小建议,现在的你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学着打扮一下才好,帅气才会更阳光,生活也是人生嘛。
回到《傅雷家书》,真的很佩服傅雷把问题看的很透彻,作为一个艺术家,既要保持清白,保持人格独立,又要养家糊口,还要把好出口的关。
艺术家也要会生活,不是只发财,也不是只做守财奴,而是生活有条理,收入和支出略有剩余即可,开源不如节流。希望儿子既懂艺术,又懂生活。有傲骨的人,都是自甘淡泊的清贫。这最后一句,算是苦口婆心的叮咛,要儿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5月的3封信全部都与理财有关,因为傅雷对社会分析透彻,知道世态炎凉,知道傅聪为人和自己一样,担心傅聪被经纪人剥削之后的经济实力不强。所以告诉儿子对家庭资产要懂得合理安排,帮儿子多次分析持家和理财之道。
5月的第1封信中,看到了傅雷对儿子的心疼,心疼儿子晚上只睡几个小时。傅雷说在刘抗伯伯的来信中,知道傅聪在曼谷和马尼拉之间又加了两场新加坡的演出,还兼作钢琴比赛的评判,感觉很吃惊和心疼。
傅聪在香港给傅雷夫妇打长途电话的时间是5月4日,但到5月16日傅雷写信的时候,还在回味那种魂不守舍的兴奋。吃饭做事都有些飘飘然,好像在做梦。
一个长途电话,食不甘味,感情之深溢出笔端。萧伯母的信也让傅雷兴奋,因为萧伯母把傅聪过港22小时的情形详详细细记录了下来,连点的上海菜都一样一样报了出来。傅雷那个兴奋,把照片和信翻来覆去的看,加上回味电话里听到的傅聪声音,合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是怎样的爱子情深啊。
这次傅聪打电话,距离上一次在北京打长途电话已经五六年了,在这几年间,他们备受思念的煎熬,这样我们自然就理解他们为什么把一次通话视若珍宝。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交流方式,特别让人心疼。
我想起来你在北京第一次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兴奋劲儿不亚于傅雷。
那一次通话,你爸爸和我足足兴奋了一周,见谁都快乐地像个小孩子。
傅雷在21日的一封信上,还是希望儿子勤俭持家,不要过于铺张浪费,以免在经济上出现问题。在搬新家的问题上,和儿子交流了“典入”和“典出”的问题,还提到了家务活,不能让弥拉一个人做,因为弥拉既要照顾好孩子,还要忙着搬家,如果太忙了,事情就不一定能办的好,事情办不好,两个人难免会有摩擦,年轻气盛,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就得不偿失了。可以看出,傅雷站在弥拉的角度上考虑,是因为傅雷是过来人,知道自己的坏脾气让傅聪妈妈受了很多委屈,不想让弥拉走傅聪妈妈的老路,这是长辈关爱晚辈的表现。
另外傅雷交代弥拉寄傅聪唱片的时候,一定要用木匣子装起来,不要用硬纸包装,否则在船上走两个多月,和其他邮包堆在一起会压坏的,父亲对待儿子的作品如此用心,足见爱的深沉。
这封信中,傅雷又赞扬儿子弹古典作品的技巧,比1956年又大大的提高了,借用李先生之口说傅聪的触键像是“珍珠落玉盘”一样美妙。还有,小孙孙凌霄快要学语言了,建议儿子买一套中文录音,让孙子习惯一下,还不忘强调不要铺张浪费。
“我们是否能和你相见,完全看领导如何决定。”这一句可以看出,傅雷多么希望能够与日思夜想的儿子见上一面。
不得见的时候,傅雷时时用自己的方式为傅聪傅聪,把儿子近三年演出的日程表全部一个一个写好寄给儿子,并叮嘱儿子7月中旬有空校正后一定寄回。
最后,不忘与儿子交流自己研究文学作品的心得体会: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
一个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永远有新鲜的内容表白,才永远不会对自己的艺术厌倦。
借用傅雷的话,亲爱的儿子,无论你成长为什么,爸爸妈妈永远为你而开心,替你欣幸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