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唐思群老师关于《管理情商与人际沟通》专题讲座,对其思想和观点非常认可,也深刻认识沟通对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感动与唐老师主张的沟通艺术。大家都在感慨,过往的岁月,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走了弯路不说,还在错路上不停的徘徊,还在那沾沾自喜。也难怪,我们所有付出的努力,回馈的都是蝇头小利。打开了唐老师与屠荣生共同著作《师生沟通艺术》一书,利用自己搭建的“燃梦行动”这个平台,逼着自己来进行阅读。想借助于对这本书学习,找到通往理想的人际沟通的有效路径,特别是在一线的的工作和实践中,能够通过有效沟通,打开打开人际交往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大门,让我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智慧。
这次的阅读,我改掉了往常囫囵吞枣是的阅读方式,不再仅仅是只追求数量的多少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我选择用啃读的方式来细读这本书,着重平衡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使其形成闭环,落实“慢就是快”的思想理念,重点在“内化”上做文章,让我的努力看得见,让成长看得见。
我主要是分两步来对此书进行拆解和阅读的。一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厘清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二是通过阅读感悟进行知识内化,通过文字再现思想,倒逼输入的质量。然后在反思中成长和提升。结合文本理论和对生活或工作的回望,对照对标对表进行深度的反思,找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给往后的工作或生活找到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效率。但阅读的背后,往往是那些理论的堆砌,经验的收藏,犹如暂存了一堆散装的零部件,没有真正的锻造联结,在时间里锈成粉末。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本质上就是在强调闭环的重要性。只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太容易陷入“读了就等于会了”的幻觉。那些被算法精准投喂的碎片文字,看似拓宽了视野,实则让大脑沦为被动接收的垃圾桶,连分类整理的力气都省了。实际上,真正的输入该带着锋芒,让阅读真正的内化自我,提升反思能力。我就试着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重读《师生沟通的艺术》,当目标从“读完”变成“读明白、读透彻”,让思想在输出的文字里慢慢舒展,这样,也许会触摸到文本的真实,文字背后的魔力。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倡导我们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写在便签上,贴在冰箱上。随时提醒我们阅读,去反思,去成长。可经历了碎片化的阅读和小视频的侵蚀,时间都被浪费在自我为中心的泥淖里。其实际上,碎片阅读时代更需要输出的锚点。阅读的终极意义,是让书本里的智慧成为生活的创可贴,而非博物馆里的展品。当文字不再只是眼睛的猎物,当它们被舌尖卷过,被声带震颤,被生活的褶皱反复揉搓,才算真正成了自己的东西。
高效阅读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栖息地。如果不是仅仅为了在短时间内吞下一整座图书馆,而是要像酿酒那样,让输入的原料在输出的发酵里,酿成独属于自己的味道,这样的阅读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我们最终要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被书本重塑过的自己——那个能把《百年孤独》里的魔幻,变成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的奇思妙想;能把《原则》里的方法论,变成化解职场矛盾的底气;能把所有读过的文字,都活成生活里的生动注脚的自己。但愿能通过啃读,找到一个真正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