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简书提倡个人分享自己的专长,感觉非常好,不由得想分享一点自己的观点,希望能给大家更多帮助,随便写写,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关注学习方法。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或者是教研机构,给孩子们的方法只局限于学科或者是某个题目的做题技巧。整体思维训练少,核心认知不足。不灵活也不通透。学习是一种路径教育,非常注重变通。看起来学生学习时间很长,可是对于练习的深层目的不明确。没有效率只会产生学习疲劳。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般教师讲一篇课文,讲中心讲美句分析人物形象,提问作答热热闹闹。但是如果是教授讲一篇文章,一定不会在文章的外围绕来绕去,核心不是关注写了什么,而是关注怎么写。会写才能顺畅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才能理解作者的匠心。也就是说更关注如何表达,对文章手法的探讨更为深入。
二,事物是互相借鉴的。
鲁迅曾说过,玩具是孩子们的天使。我们不能不让孩子玩,有人说玩的好才能学得好。是的。孩子投入地玩,就学会了专心——这是词语成功最重要的保证。专心并且有兴趣。学习的目的有一部分是为了掌握知识。但更多是提升能力。能力是什么?一定要告诉孩子提升能力的方法:观察,反思,总结,概括,对比,类比等。不告诉方法,怎么叫“授之以渔”呢?
三,告诉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对事物的认知总遵循这样的规律:循序渐进,由量表到质变,抓住事物的本质。告诉他们学习的本质:一万次练习,加上想成功的愿望,加上心无旁骛,加上对道路曲折性的认知。无知往往增加认知难度,我们的孩子或者被保护的太好,不曾跌跌撞撞前行,或者从来没有被引导着思考认知问题。所以,廓清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分数高低,要看发展,正确指导与发展相结合。把父母之爱的浓淡和成绩高低割裂开,取而代之科学的引导。
四,知识就是力量。
没有知识的引领就会走弯路。在外围转来转去,看起来很忙很累。其实都是没有技巧的表现。打造好乐观坚定的心,不扼杀好奇心,尊重生命就是对教育的最好理解。广博的阅读让我们对教育及认知规律有更深层的了解。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更有效果。
五,和时间做朋友,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习长度分成十分或十五分钟一个环节。每晚上学习两个环节。不要写那么多作业,让孩子有从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明白才能做明白,不要通过施压的方式培养学习习惯,而要注重培养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等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信心提升上来后,再用拉长学习时间的方式锻炼孩子的专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