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觉得虚无缥缈,难道现在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那还有谁是真实的自己?
直到我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把听课刷书的内容开始实践,我才知道,原来我与真实的自我相去甚远.我习惯了做我”应该做的事”,忘记了我还有”我想做的事”;我习惯了做别人眼里我应该成为的样子,忘了我本应该成为的样子;我带着”优秀”的人格面具,不敢不”优秀”,一旦与”优秀”远离,痛苦感就如约而至.而且我把”优秀”定义特别苛刻.学生时代,优秀与我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小学跟初中时我达成了优秀,到了高中面对着那么多选拔上来的优秀的同学我不再“优秀”因为我只在前10不在前3;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一个人“优秀”的指标,宿舍里讨论更多的会是谁谁谁好漂亮,谁谁谁会搭配,谁谁谁口才好,谁谁谁进了学生会,于是我开始关注到了我好多的不“优秀”,我不接纳我的这些“不优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不自信逐渐积累,一直到现在,而这样的不自信也慢慢的被我掩盖,因为那是我不能接纳我自己的特征。于是我自己觉得我是自信的,但是我的内心不会欺骗我,所以当我传递信息时,很多伙伴都感觉到了我的不自信。
这次重读《个人形成论》第八章“成为真实的自己”是因为在这次实践带“7天家长营”中,督导给的任务就是让真实的自我上线,而我在这次实践中受挫的原因也在这里。在被督导和伙伴一针见血的指出卡点时,心里有无尽的呐喊“我不是这样的”,可事实是:你就是这样的。所以那一天晚上到了深夜12:30我还是了无睡意,我知道自我成长的这条路并不好走,伙伴们和督导的真诚打开是在帮助我,我现在要做的不是要懊恼“我很无能”而是要想“我还可以做什么”。于是在第二天的早晨我专注的阅读第八章一个多小时,深挖“成为真实的自我”的路上,还有哪个小鬼在挡路。所以我看到了带着“优秀”的面具继续做“我应该做什么”的不够真实的我。
我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不是全能的,总有我做不到的地方。作为主班,我也不是会一直高能,我也有负面情绪,可以宣泄。这时,我才是鲜活的我。我尤记得督导花姐的反问:你为什么不能有负能量?那一刻,我的眼泪落下。为着这一份无条件的接纳,也为着终于有人帮我把“我要做到优秀”这个人格面具击破,从此,我不需要端着“优秀”的架子,做“应该”做的事,而是我可以尝试着做我“想做”的事。
一个人生活的最终目的都指向了“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他们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原初的善,尽管这些体验对别的人来说则可能是陈旧乏味的东西。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一切,对很多事物提不起兴趣,我们就会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