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一.你的美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证明

先生:谢谢大家的到来,这次来上海,感觉真的很不一样。这次来,觉得上海格外安静、清静。

我看到服务组的每一位同学都像春风一样温和,让人特别舒服,有一种“静水流深,为而不争”的感觉。每个人都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纯净。走进会场,简朴,安静,是那么的舒适。

小鱼儿说,原本打算做条幅的,但有上海同学去南京听课了,说“不做条幅,特别好”。所以这次不光条幅没做,大堂所有的东西都没做,实则这样是最好的。

其实生活呀,你的美好,你的清净,你内心的强大和丰盈,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证明。挂条幅既花钱又花精力,用完了还要想是留是扔,如果留,放在哪里?下一次还有用途吗?这是一种浪费,我说不需要。

人们总在做“加法”,用物质、头衔、场面来装点门面,实则内心空虚。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做“减法”,卸下包袱,回归本质。

以此类推,当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更加从容,更加强大,就不再需要任何外在东西的渲染,我们不需要去证明自己。这一刻,会发现是无比的舒适,并且这种舒适,它滋养着路过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哦。

这次来,我真切感受到大家的进步 —— 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心性、认知上骨子里的变化,是我们长期学习文化滋养带来的变化。

二.人生不是演出,而是体验

两位主持人,一位是去年的老面孔,另一位是新加入的奇花。她前几天问我:“我第一次主持。”我说:“特别好,不用稿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忘了就忘了,感受到什么,那一刻就说什么。主持得好不好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体验本身 —— 你会永远记得第一次站上台的感觉。”

其实我想讲的是:人生啊,我们给自己设了太多的框架,太多的标准,太多的规则,那我们生活起来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们学《道德经》学的是什么呀?让自己回到道当中自在遨游的状态。

就像张大哥唱歌,完全按自己的节奏来呀,全是感情,丝毫没有技巧,管它歌词到哪,进没进拍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那一刻的体验。我看张大哥唱歌腿都是抖的,手也抖,一直抖,这不才叫“抖音”嘛?特别好。

其实人生就该这样,勇敢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有那么多好的标准。我一定要唱得好听才叫好吗?不是。我一定要主持得很专业才叫好吗?不是。

不是所有事都需要“专业”,除非那是你的饭碗。其余时候,我们只需要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自己、去发现:“原来我也可以主持”“我也可以面对几百人唱歌”“我也可以走旗袍秀”……

所以我们学三天《道德经》,就是要打破好坏对错的标签,打破旧有认知,去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其实当下的我们,本就蕴含无限的光明与美好,只是被太多标准束缚住了。这些标准不仅困住了自己,也限制了身边的人。每个人生活得都很累,没有办法去绽放自我,他没有办法让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过于执着对错了,过于现实了。

允许自己颤抖,允许自己忘词,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恰恰是生命最鲜活、最动人的部分。这正是在实践“道法自然”,顺应当下的本心。

.最好的状态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叫奇花的这位姐姐她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有点不接地气呀?我说:“为什么?奇花是古人臆想出来的花,现实当中没有。没有任何问题,人本来就应该一半现实,一半非现实,一半落地,一半不落地。”

试想:如果我们只是生活在现实当中,会发现你的灵魂是没有味道的,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肉体的。而我们落地得太多了,并且都已经深深地扎了根。

人不能只活在泥土里,那样灵魂会干涸;也不能只飘在空中,那样无法生存。最好的状态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那部分“不接地气”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正是我们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是让我们超越琐碎现实的精神翅膀。

四.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最深的尊重与呵护

今天的节目让我特别感动,因为他们带给了我特别多的回忆。会想到我第一次做主持是因为什么事情,第一次登台演讲是什么时候,又想起了我第一次演的那个小品。

原来是过去的这些经历,组成了我这个人现在的样子,我现在的认知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我觉得这些节目是有意义的。

之前也有同学质疑过:表演节目这么长时间有意义吗?于我而言或许没有意义,但是对上台的每个人来讲,意义是重大的,那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尝试。

其实每个人无论是做什么事情的第一次,都是值得被保护的。因为生命的丰盈,正是由无数个“第一次”的体验积累而成。有些意义,是旁观者无法看到的,但它对体验者而言,可能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保护每一个“第一次”,就是保护生命无限的可能性。这体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胸怀,成全他人,而不评判。

五.学《道德经》,遇见全新的自己

人生其实很简单:不断突破自我,不停地体验人生,不停地丰富自己的认知,让内心更加丰盈,生活更加朴素 —— 这正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用这三天,重新感受这个世界、重新认识道,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这三天,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学”一种状态:

学“静”:感受上海的清静,体会内心的安静。

学“破”:打破好坏的标尺,打破自我设限的牢笼。

学“容”:包容自己的紧张,包容他人的不同,包容生活的“不接地气”。

学“归”:回归朴素的生活,回归丰盈的内心,认识到“当下的我们,本就蕴含无限的光明与美好”。

最后,真心谢谢大家的到来。因为有每一个人的到来,才能组成了这一场相聚。任何一件事情的形成叫“有物混成”,由众多因素共同形成。正因为有每个人的存在,才有这次上海之行,所以谢谢每一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与其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实的自己;而做一个完整的人,则是...
    52c7126db175阅读 25评论 0 0
  • 非常喜欢的一段话:“休息这件事指的不是要你一直睡,而是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让你的生活放缓步调, 得到喘息的机会。生...
    佳依我心阅读 17评论 0 1
  • 周末我准备回娘家,提前买好了车票,并带了两个拖油瓶,拖油瓶之一"崽崽"在高铁上从不会安分,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开金口,...
    ab26cf6134d8阅读 12评论 0 0
  • 投射我儿读书明理,修身做人,每天情绪平和稳定,阳光快乐,越来越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投射我儿成为更好的自己,多...
    花开生两面阅读 21评论 0 0
  • 深夜絮语 凌晨一点,卧室里终于有了片刻宁静。我轻手轻脚地躺进被子,疲惫感如同潮水般瞬间将我包裹——白日里处理不完的...
    桃语兮阅读 3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