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二则。
1、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说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来不及实践为可耻。”
“古者”即古代的人。孔子心目中的古者,显然是经过选择,可以作为示范的人物,所以我们不必考虑是否所有古人皆是如此。
“耻”字在《论语》里面经常出现,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看到的黑暗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谈耻感,西方人谈罪恶感。罪和耻都是人性的黑暗面,这是研究人的问题时要把握的重点。
傅佩荣:罪恶感和羞耻的差别
人有光明面,像之前谈到人有向善的良知。但人也有黑暗面,孔子多次谈到耻,譬如,某些事会使自己觉得可耻。这个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情况,只是觉得不好意思、惭愧、不安。孟子后来说的“不忍”,也与耻有关。
罪和耻有什么差别呢?西方对于罪的观念,要从犹太教讲起。犹太教关于罪的观念起源于神与人之间的契约。神造人之后,神说:“你是我造的,你要听我的吩咐,伊甸园里的果子都可以吃,只有这两棵树的果子不能吃。”这是契约,必须遵守。但是人后来毁约了。
在这个故事里,人违反了契约,于是神人之间的关系断裂。西方对于罪的观念有如法律,先有约定,再破坏约定。所以人的原罪就变成一种脱离,与神的永恒的生命脱离了,这就是罪的观念。
儒家所说的耻,界定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的行为达不到社会所订的行为标准,就会觉得羞耻。别人的责问或质疑,就会让人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古代人说话很谨慎,就怕说了之后做不到,无法对人交代,因而觉得羞耻。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说,原来的人不愿意轻易地说出些什么,是因为会对自己无法实践所说的话而感到羞耻。孔子一贯提倡的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敏于事而讷于言”。希望大家能够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而不是空口许诺,到头来不落实到实际中。在孔子而言,都说“古者”,意味着与孔子同时代的“今人”都缺少这种品质。
想想那个时候,苏秦、张仪这类口若悬河、信口雌黄的纵横家正在各国施展“才华”,大受欢迎,就知道当时的人所崇尚的绝对不是“讷于言”的风格。可是要知道言语上的华丽,终究只是浮于表面,一定要考察在言语之外,这个人的行动是怎样的,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绝对不要因为一时的“好面子”就夸夸其谈,一定要评估自己的能力,让言行一致。
4、弘丹学习心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比较强调“言出必行”的,所以,说话不会轻易出口,怕以后来不及实践。
这段话,在如今的社会,可能是难以实现的,大家看完这段话,可能会哈哈大笑,然后说:这怎么做得到。
也许也是因为环境不一样了。在古时,人们说话很谨慎,等级森严,相对来说,说话的自由度不如现在高,现在说话更加随意和平等。在古时,人们交流的频率不会像现在那么高,找朋友聊天,可能要走很远的路。现在,有着微信,邮件,即使是远在天边的朋友,也可以在数秒内交流上。现在的人,说的话很多,有时候自己说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我们不断在交流和对话,甚至有点过度社交。
现在的行情是,你要会包装自己,有本事讲一个漂亮的故事,让别人相信你,至于以后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但即使是在现代的社会,这段话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品牌,如果一个品牌失去了顾客的信任,那这个品牌的价值也是下跌。一个人如果总是“说到做不到”,慢慢地,别人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不再相信他,那这个人的品牌价值也就下降了。有重要的任务时,也会不放心交给这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说到做到,也可以随意说,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但,最终我们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