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毕飞宇《大雨如注》有感——大雨过后可有晴天?

网图侵删

跟着毕飞宇的笔,见了许多人,男女老少,也从文字中见众生,见天地。来自各行各业,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他笔下全活了起来,每次阅读都有和主人公面对面相视的感受。他的许多作品名大多数是叙事或直接以主角命名,可今天要共读的这部作品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表达,是积蓄很久后的力量的迸发,当然,这样的一种力量展现是有两极化的,既可以向蓬勃突破,也可以往覆灭推进。所以,我还是挺喜欢这个标题的。

该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工薪阶层大姚夫妇如何费心培养女儿,期待她成才,最终却梦想破灭的故事。如此看来,下雨这个氛围倒是和故事背景很搭。

全文可分为开端:线性叙述大姚夫妇是如何在日常培养女儿的;发展:外教的到来打破了姚家原本看似平静,实则已到崩塌边缘的成功教育假象;高潮:女儿和外教在足球场上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兜头大雨;结尾:姚子涵得了脑炎,昏迷清醒后却不会说中国话了,也彻底摧毁了姚家夫妇的望女成凤梦。

结构并不复杂,语言的紧凑程度与过往读的一些作品也有些许区别,略显松散,但每个部分相互“扎根”,细节满满。所以,这次的作品,我想从“细节”这个角度去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首先,做了底层人士的姚家夫妇,在身份和社会阶级层面实在没什么可以拉出来讲的,偏偏大姚的工作单位又比较特殊,久而久之,自然也是受到一定熏陶,所谓,天才也是需要逐步培养,只有学习才能改变阶级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被烙印在这一对家长身上。女儿姚子涵从四岁开始就没了童年,变成一台学习工具,光耀门楣(虽然路还远),但取悦父母足够了。为了表达这个理想,毕飞宇采用侧面描写,从姚家的吃喝家常以及周围人对姚子涵的评价入手,粉饰出一个孩子要求积极上进,父母哪怕粉身碎骨都不怕的太平盛世。但,细数下文中姚子涵的每一科补习,哪个不是满满的功利化?所以,这个故事的选材本身并不少见,但作者很巧妙地选择了角度,充满了讽刺意味。

其次,关于外教米歇尔的人物设定。遇到米歇尔本是意外,可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姚早就“惦记”上这个外国女孩了,——帮女儿提升口语水平。其实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新鲜,但在姚家多少别扭了。一个管道工,一个花匠,目标是培养一个“样样优秀”的孩子,这笔花销实在不小,但他们依然不满足现状,还要再给女儿加一堂口语课,好比一个胖子非要穿一件xs码的衣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米歇尔像一把榔头,敲醒了姚家的望女成凤梦,是用她的自由主义,无拘无束的飞一样的感觉,想干嘛就干嘛的个性给了这个传统中国家庭致命一击。其实,米歇尔假如不是来到像姚家这样的家庭,恐怕也不会引发这样的大慌乱,但这就是毕飞宇的厉害之处,他一定要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个性碰撞,再加上一场大雨,给原来看似放在炉火上淬炼成钢的姚子涵快速降温,甚至是冷却。极热遇到极冷, 想想看,会发生什么?所以,某种程度上说,米歇尔就是那个“破梦者”,也是让一切回归最初模样的“复原者”。所以,用个外国人是极恰当的选择。

最后,想试着解读“大雨”的隐喻。这场雨是推进事件发展的核心要素,也带有浓郁的意象色彩。“雨”来之前,一切都是秩序的假象下,“雨”来时,冲刷涤荡姚子涵的灵魂,让她感受到另一种活法;“雨”来后,秩序被打破,女儿不再是从前模样,而父母仍旧不明就里,甚至还在原地踏步。所以,“雨”是姚子涵情绪崩溃和自我改造的一个关键点,欲立则先破,对事对人都是这个理儿。还有,“雨”是水,有流动和滋养的意思,我想,文中的姚家夫妇恰恰因为爱,所以才走上了那条填鸭式教育的道路。爱本身具有流动性和滋养性,但显然,这部作品里的“水”已经失去了温柔致胜、接纳等待的含义,所以用“大雨”来具体指代很贴切。同时,我也想过,为什么不用“暴雨”?也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这个“大”的劲头足矣,换成“暴”字,就又变了种意味。所以,这里也是用心了。

落笔之前,不由得又多想了一点。文末,大雨过后姚子涵出现语言失常和行为错乱,但这也意味着她从原本的病态有序完全去到另一个极端。这对她以及家庭而言,也许就像这场冲刷一切旧物,唤醒被埋藏于心底深处的意识的一个指示,也代表着另一场开始。这场重新的出发看似初始地并不美好,但,我想,未来属于他们的应该会更好,至少比那场大雨前应该是两样的,也但愿会是更好的那种吧。

好一场具有割裂感的大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