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铁肩”撑稳时代“航船”——变局中的领导力实践答卷

  当第十届中国-新加坡领导力论坛聚焦“大变局时代下的领导力建设”,远在新加坡的会场共识与扎根中国大地的基层实践形成深刻呼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强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政党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对于身处治理末梢的基层工作者而言,这份领导力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解纠纷时的耐心、创新治理时的闯劲、服务群众时的赤诚,是我们用“铁肩”撑稳时代“航船”的具体行动。

 领导力是“定盘星”,以信仰铸魂锚定方向,做到步调一致向前进。石泰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铸就历史伟业,靠的就是无比坚强的领导力”,而这份领导力的根基,就深植在基层党员干部对“两个确立”的深刻领悟中。在四川郫都,政法委副书记张祥平扎根基层二十五载,从化解征地拆迁积案到打造全国知名的“郫都治理模式”,支撑他雷厉风行破解难题的,正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基层工作头绪万千,无论是疫情防控中“逆行”的身影,还是乡村振兴里扎根田间的脚步,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次政策宣讲、每一件民生实事中。这种源于信仰的领导力,让我们在征地纠纷的僵局中找到突破口,在网格治理的迷宫中理清脉络,成为基层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明方向知大势,以“识变”之智破局;敢担当善作为,以“求变”之勇开新。石泰峰强调要“善于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在基层治理中绝非一句口号,而是破解难题的实践指南。曾经的郫都网格治理资源分散,张祥平带着团队走遍全区147个村(社区),白天摸实情、晚上研方案,大胆提出“多网合一”创新理念,甚至一天内往返重庆、深圳借鉴经验,最终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专职网格化工作。基层的“变”,往往藏在群众的呼声里:噪声扰民七年的投诉,是治理模式需要优化的信号;老年人不会用智能设备,是服务方式需要升级的提醒。我们化身“政策通”与“活字典”,既要吃透上级精神,又要摸清基层实情,像张祥平那样主动学习AI、大数据技术,推动“智能网格”落地,让治理从“人工化”迈向“智能化”,用“识变”的清醒和“求变”的勇气,把发展难题转化为进步契机。

  怀初心践宗旨,以“为民”之情立根;解民忧办实事,以“利民”之举铸魂。“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石泰峰的这番话,是基层领导力的核心密码。基层工作者的办公室从来不在机关,而在群众的家门口、田埂上、商铺里。张祥平的同事说“他的工作阵地永远在群众家门口”,为解决足浴店噪声问题,他连续一周实地走访,启动“综治中心呼叫、部门报到”机制,让困扰居民七年的难题终得化解。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正是基层领导力的生动体现。我们记挂着独居老人的取暖问题,冒雪上门检查线路;关心着小商户的经营困境,主动对接扶持政策;牵挂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组织志愿辅导。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次高效办事、每一面送来的锦旗,都在印证: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就能在造福人民中筑牢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让领导力在为民服务中熠熠生辉。

    守底线敢革新,以“自省”之风强基;严纪律树形象,以“自律”之行立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石泰峰对领导力建设的明确要求,更是基层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我们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张祥平忍着胃病折磨,三个月熬白双鬓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却始终严守纪律,把成绩归功于“基层同志一步步走出来的”。这种自我革命精神,体现在我们定期自查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主动精简报表台账;体现在面对群众批评时不推诿、不辩解,虚心整改;体现在权力面前不任性,严格按政策办事。我们深知,基层领导力不是靠职位“压”出来的,而是靠作风“树”起来的。只有时刻保持“归零心态”自省自励,像打扫庭院一样清除思想和工作中的“灰尘”,才能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让领导力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新加坡论坛上的交流探讨,最终要落到各国的治理实践中;石泰峰部长的殷切嘱托,终究要靠基层工作者的实干作答。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孕育大机遇。作为扎根基层的“螺丝钉”,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以信仰为舵、以人民为帆、以实干为桨,在网格治理中创新、在矛盾化解中担当、在服务群众中奉献。

  基层领导力,是张祥平办公室深夜不灭的灯光,是我们走村入户磨破的鞋底,是群众满意笑容里的温度。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一定能以千千万万基层“铁肩”,共同撑稳时代“航船”,在大变局中书写属于基层的精彩答卷,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