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舟曲的青山绿水间,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的调研足迹,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标注了鲜明坐标。这场围绕作风建设展开的深刻论述,既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战略部署,更是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精准把脉。建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关键要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夯实根基,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作风建设是基层党组织的“生命线”,决定着政治领导力的成色。村(社区)党组织作为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其作风状况直接关乎党的形象与威信。石泰峰部长强调的“严的标准”,正是对基层党建“宽松软”现象的有力回应。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规范“三会一课”到严肃组织生活,必须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变异,让“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成为基层干部的行动自觉。舟曲县立节镇杰迪村通过建立“党员积分制”,将作风表现量化考核,让软指标变成硬杠杠,这种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作风建设抓在经常、严在日常,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问题导向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彰显着攻坚克难的担当。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问题交织叠加,必须坚持“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求实精神。石泰峰部长提出的“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基层党组织既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更要敢于直面发展中的“硬骨头”。在舟曲,面对地质灾害频发与生态脆弱的双重压力,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生态治理”模式,将支部建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党员带头实施生态移民,这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正是对“学查改”一体推进的生动诠释。这启示我们:基层党建必须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破解难题中锤炼作风,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
分类指导是精准施策的“方法论”,考验着治理智慧的成色。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各异,基层党建绝不能搞“一刀切”。石泰峰部长要求的“加强分类指导”,实质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舟曲,针对高半山村落空心化问题,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让“空心村”变身“淘宝村”;针对易地搬迁社区治理难题,构建“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体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些案例证明: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让基层党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答题”,呼唤着作风过硬的“答卷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增长,而是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石泰峰部长提出的“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基层党组织指明了奋斗方向。在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党参+中华蜂”立体农业,打造“党建+文旅”融合品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启示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