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63 20行军篇:别指望外援,好好培养亲兵 「养兵之道-驯养(建立联系)-爱与责任」2024-06-27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这一讲的养兵之道。养兵之道有四个要点:第一, 兵不在多 ,关键是要和你的管理能力与管理半径相匹配。第二, 不要指望友军 ,一定是用自己养的亲兵;也不要指望可以到猎头商店去买来马上给你能担当大任的人,一定要用自己长期培养的人,所以你要有耐心。第三,我们讲了曹操的厮养之道,又用《小王子》中的驯养故事来讲了驯养的哲学。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都要相互驯养, 而驯养的本质在于爱与责任,就是彼此相互心里都很踏实,是完全的信任。第四, 一定要在相互亲近和完全信任之后才可以处罚, 否则你的处罚会让他不服。反过来, 如果已经亲近和信任了之后,你又不能处罚,那也会把他宠坏, 这兵也不能用。”

华杉老师前面分享「曹操」选人的两点要素,一是「权力均」,即: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半径;二是『厮养足』,即:打成一片,混的精熟。

「厮养」也就是《小王子》中的「驯养」。想要打成一片,混的精熟的效果,需要通过『驯养』的方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养兵之道」让我对『关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看到了自己之前的误区。

在集体中,特别是在团队和组织里,领导想要达成的,无非是这种效果。我首先反思,自己有的时候没有体会到他们的用意。其次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在这里想起了去年5月做的一个心理学测试“1.人类灭绝了,我们的灵魂只能寄居在一种动物的体内,继续在地球上生存,那么你想把自己寄放在哪一种动物的体内?2.又过了一千年,你寄居的动物又灭绝了,要选另一种动物寄居,会选哪种?3.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你会选哪种动物?第一种动物代表你在别人眼中的自己;第二种是你自己眼中的自己;第三种是你理想的自己。”

我当时的回答是:狼—七星瓢虫—蝉。

直到今年我才渐渐地从外部的视角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给自己的定义是一匹特立独行的狼。其实工作这几年来,或许从小到大,在集体中我都没有真正地融入其中。只能部分、适度地融入,无法完全融入的原因是,融入是需要放弃掉一些自身独特的部分,甚至这些独特的部分需要往另一个方向塑造,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想做那些事情。甚至到现在,一些自己没有想清楚要不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依然保持不做的态度。比如,学生时代,受老师喜爱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书呆子,而是伶牙俐齿的学生干部,懂人情世故,会待人接物。我发现,这些事情对于自己来说,属于可以做的部分,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做。之前我很排斥,也不想以这样的方式跟他人建立联系,因为这种方式注定这样的关系很塑料。

今天我看到了「建立联系」更好的,也属于正道的方式:花时间了解他人,而不是通过技巧拉近距离。

进入社会,在职场中,我发现用人单位都想要『现成的』,上手就能干的。当进入这样的公司,首先是体会不到安全和被包容的氛围,因为随时有可能因为不合格而被辞退;这个时候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和讨好。其实在这种关系中,是做不好事情的,因为彼此不了解,关系存在间隙,也很容易产生误会。了解是需要花时间倾听、花精力对话、花心思换位思考的。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也看不到这样做的价值。所以一直都在买现成的,这也是身边一直没有「自己人」的原因。

今天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了解建立起来的。这里存在一个自己之前不理解的误区,当同事熟悉了,聊天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工作,而是延展到个人爱好、兴趣、习惯、家庭、生活,甚至孩子和对象身上时,我之前会觉得这种话题很越界,心理防线很高。现在,我才明白,这些话题的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深入了解的表现。这个时候,自己只需要内心明晰界限就可以,在一些隐私部分及时制止他人越界就好,不用抵触。

有些时候我不理解同事的行为,我现在明白其实是我不了解对方所致。了解对方的情况也就理解了对方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就像他人不理解我的行为一样,了解了我的性格和想法也就理解了我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这个过程是有求同存异的部分的,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并不影响团队作战。

「驯养」的本质是爱与责任。建立联系,形成彼此驯养的关系,需要耐心和固定的仪式。另外,在对待下级的时候,只有与其建立起「驯养」关系,对方对自己是信任、信赖的时候,在用人的过程中才可以为了避免宠坏他而使用『赏罚』机制。如果没有建立驯养的关系,做了错事就惩罚,他人一方面不服气,另一方面也很没有安全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