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接受了康德表象世界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他认为康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连“物自体”也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都是意志的表象,没有理性主义的实体世界,没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没有经院哲学的上帝,不存在永恒的真理,世界是无序的、混乱的、偶然的。他实际上用他的“意志”代替了康德的“物自体”。
不但人有意志,万事万物都有意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叔本华的意志其实指的是生存意志,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冲动,它表现为欲望的躁动和人为实现欲望所做的毫无意义的努力。意志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意志就是上帝,就是一切。
当意志实现自我满足后,人们很快就会感到“生活枯燥无味”,意志再次发生躁动,产生新的欲望和冲动。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当下”匆匆成为“过去”的持续过程,人的内心活动是不断克服倦怠的过程,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与不断逼近的死亡做斗争。因此,人生是痛苦的,追求欲望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毫无疑问,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但他并不绝望。
叔本华从某种意义上认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的世界是美的、善的。最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摆脱意志的束缚,忘掉物质的欲望,沉静在一片安静祥和的美的世界里。一般人只能通过审美静观忘记内心的渴望,但这种逃避只是短暂的。审美是叔本华给出的克服悲观主义的第一种方法。
叔本华指出,摆脱意志束缚的唯一方法是放弃自我,没有了自我,意志也就不能为非作歹了。但叔本华并不赞同自杀,自杀意味着对痛苦的恐惧,是向意志投降,意志依然存在。叔本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放弃意志,无欲无求,过一种节俭禁欲的生活。我们不应该恐惧厌恶生活给予的痛苦,而应该放弃对快乐的追求。自我消亡意味着内心的和谐安宁,如同佛教虚无的涅槃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叔本华用非常诗意语言描绘了这种状态:“我们看到了超越所有理性的平和,心灵的大海处于完全的平静之中,那是一种无边的安宁,不受任何搅扰的信心和愉悦。”
叔本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想,1860年,他吃早餐时,就坐在餐桌前安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