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与几位朋友的闲聊当中,听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在公司任HR的朋友讲到,他们公司销售部的一位销售专员向公司领导提出了离职的想法,理由很简单:工资有些偏低。
事后,考虑到那位销售专员出色的销售能力,公司几位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将那位销售专员提升为国内销售部副部长,工资也比原先工资翻了近一倍。
最终,那位销售专员选择了留下,工作热情也如同工资一样翻了一番。
但最近几天,公司主要领导却让那位做HR的朋友再“物色”一名销售主管,工作内容与那位国内销售部副部长相同,但却并没有直接说明理由。
话题讲到这儿,相信那家公司主要领导的内在“意蕴”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后,那位销售专员仅签约了一年便没再续签。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是如此处理,有的就是想通过高薪留住人才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但纵观整个事情经过,如果那位销售专员先提加薪,经过一段时间再权衡离职,给公司一定的提示或者缓冲时间,让公司主要领导不那么深切地感受到“威胁”,相信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尽管都是殊途同归,即加薪,但前一种做法是在“将军”,而后一种做法则是“缓棋”,目的都想赢,可是呈现出的却是一个“留有后患”,而另一个则是“顺理成章”。
实际上,不但是离职与加薪存在着两者所应呈现出的先后顺序,有些其他职场顺序,同样不宜颠倒,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自找麻烦。
先熟悉环境再自主定位
刚到一个单位,无论是做为领导“下驾”,还是身为小白入职,都需要对所在工作环境,特别是内部环境,涉及到同事之间的资格老新,其他同事分管区域的具体划分乃至开展工作的“一贯打法”等等,做为刚进门的,都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自身的职场定位,这样便能较快地融入新环境且工作上也容易短时间上手。
见过本单位新入职的一位办公职员,因为急于表现,工作起来非常积极,办公室里面的大事小情很是主动,什么事情都想参与一下。
但回过头来,却并没有得到领导及周边同事应有的认可,原因在于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已经是约定俗成了,按照惯例做就可以了,但那位新职员却硬是要另辟蹊径,惹得其他人,说深了也不是,怕打击积极性,说浅了,那位职员却满不在乎,很长一段时间办公室上下开展工作都感到很别扭。
先有核心竞争力再想到岗位调整
做为一名员工在公司得以立足乃至高调地存在,靠得不是颜值,也不是纯粹的价值,而是能够为公司最终带来的“溢值”,而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这项工作只有你能做好,换做他人便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这同时也是一名员工纵横职场的真正利器。
曾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一线操作者自感公司一位高管整天不加班、不熬夜的,每个月却拿着几倍于他的工资,便有些不服气,找到公司老板表示想调整工作岗位,也想拿与那位高管差不多的工资,当时公司的老板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给你一个月时间,你能不能完成全公司核心设备的技术革新与新型产品的工艺流程?”
当时,那位员工被问得哑口无言,以后,也没再找老板谈岗位调整、加薪的事情。
先形成主见再提其他意见
管理学上有个「螃蟹效应」,就是说,竹篓里仅一只螃蟹的话,它会自行爬上来,需要盖盖子,而有多只的时候,则不需要了,因为,只要有一只想爬出去,那么,下面的另一只就会用自己的两个大钳把它拉下来,踩在它的身上往上爬,互不相让。
职场当中也有一种类似的通病,叫做互相扯皮。经常看到一项工作,大家已经对此有了基本的完成方案了,但有的同事看到后,却提出了一百个反对理由,这也不行,那也不是,而当有人问到,那你的完成思路呢,那位刚才提反对意见的却顿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了,最后,还是扔了一句,“行不行,大家看着办吧,我只是提提意见而已。”搞得其他同事一时间无语了。
先按级请示再展开落实
职场当中有一大忌:越级。纵使你有一千个越级理由,但不按级请示与汇报,最终还是会引发上级的不满,甚至会使整个事情得到暂缓处理甚至被中止。
在一家私企当文案员的小王,干起工作风风火火,特别有效率,同时,也正是因为她过于讲究效率,有些事情一不注意就越级行事了。
有一次,公司主要领导让她完成一份公司员工操作技能培训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正赶上直接领导休假,小王便将初稿发至直接领导的邮箱里,随后,又打了电话,但没有被直接领导接听。
由于公司主要领导催得紧,小王便没再联系,而是将初稿呈给了主要领导,没想到,那位主要领导看到方案后,直接问了一句“生产部的xx,不是在外地学习吗?他怎么能当考核员呢?你们直接领导是管人事的,这个他不知道吗?”小王听完后,当时傻眼了。事后,尽管方案得以最终完成,但小王还是被直接领导狠批一顿,差一点儿被调整岗位。
职场顺序,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藏着不少的学问,常想起那句话,真理有时再往前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论,同样,很多事情,顺序整反了,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可能会变得障碍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