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净化一颗聒噪不安的心,那一定是西藏,那里有广袤无际的大草原和挥鞭策马奔腾的威武汉子;若说有那么一方天地可以让一个人的身心彻底归于平凡,那定然是类乌齐了。是的,这方天地处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北部,位于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的东麓。这里有河湖,有雪山,有草原,有峡谷,还有庄严的查杰玛寺。白云之下的大地是彩色的。对此,它担得起藏东“小瑞士”称谓。仰望神山岳,不恋俗世间。我愿画地为牢,任你锁我几世春秋。
类乌齐是不容凡夫俗子分毫亵渎的圣境,也仿佛属于世间角落那被上帝遗忘的仙境。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淳朴的人,他们用勤劳双手营造出美满幸福的生活。不与世争、不与世缠,保持初心、不忘初心。同时,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也成长着一簇悠然自得的可爱动物,那便是类乌齐牦牛与马鹿。
确切来说,我羡慕它们,它们不被凡事枷锁所纷扰,自由自在,向往自己所向往,随心而动,自我追寻。然我却似乎更钟爱类乌齐牦牛,它们舍身自己,给类乌齐民众创造了无尽财富。这是当我驻足在类乌齐这方热土之上与一旁的朋友阐述的事实。
朋友笑了笑,他说一个人怎么会钟情于某种动物,甚至不惜用“爱”这么崇高的字眼来诠释,可否有点滑稽可笑了?我没有解释,也不需要去解释什么,当一个人能真正体会到某个物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或则以一种大无畏自我牺牲精神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后,那么,他就不再报以嘲笑了,并会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
当地居民尕让,30出头,糙汉子,人很淳朴。他应是很少同陌生人攀谈,有些腼腆的跟我说:“牦牛是我们这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有青稞跟妞玛(芫根)。”
尕让说这话的时候,目光望着德青颇章神山方向。我能感受到他面部流露出的虔诚乃至字里话间的真诚。他这份真诚我不曾有过丝毫怀疑,真或假是能切身感应到的。真诚也是当下最难能可贵的。
聊天途中我才知道,尕让也不是根生土长的原住民,是十多年前随做生意的父母从四川阿坝州搬迁过去的。
朋友在尕让请我们吃了一次牦牛肉大餐后,极其真诚的跟我说也爱上了牦牛。但他的真诚显得很是寡淡无味,像喝了一碗未加盐巴的汤水。看的出,朋友爱上的不是牦牛的精神,而是爱上牦牛那鲜美别致的的肉质。不过,有一点确然值得肯定,尕让说这里的牦牛采用最原始放牧喂养,以上百种土生土长的中草药、黄盐为主,原生态、纯天然、全绿色。对此,口感怎能差?口味怎能又不浓郁?
单以某一样经济物种来提升生活水平,在其他地方断然是做不到的。但在这里,在类乌齐,是不容置疑的。此等高端食材,再附以独特优渥的自然条件,便足以支撑百姓的生活所需,甚至进阶到富足,最终发展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产业链。
人与人大多都是从初遇,再到相识,最后相谈甚欢,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尕让家小憩时,他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始终在讲解牦牛的发展与生活习性以及过去生活中的艰难。此刻,他脸上是无法抑制的兴奋。生活质量变好,幸福会心底如涌泉般迸发,掩饰不掉的。
牦牛是类乌齐人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域,人,牦牛三者紧密相连。牦牛离不开类乌齐这片世外桃源,这是它们生生世世存活的不二之地。类乌齐人也脱离不了牦牛,这是他们祖祖辈辈能够生存下来的不二之选。弃了谁,那一定是不完美的,一定是有遗憾的。这是我在与尕让的交谈中,于内心油然而生的一丁点心得感悟。
尕让说,他们早就把牦牛当成了朋友。自然法则中,朋友间本该相互帮助,牦牛帮助乌齐人改善了生活品质,人也要去好好爱护它们、呵护它们。相辅相成,才能持久。
在这里,我不仅亲眼看到了巍峨的雪神山和交错震感的峡谷、广袤的绿草原跟神圣的查杰玛寺、彪壮雄威的马鹿,还看到了居住在这里的人那不一般的品质。在这个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他们保留了最令人敬重的仁善精神、质朴精神。踏足这里,就连头顶的天都分外蓝,空气都格外清新,脚下的草也尤为湛绿。
很庆幸,万花丛中,我找到这朵清莲。我深信,我已然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里的人,还有这里的一切物种。当然,我也很荣幸,类乌齐这方世外天地治愈了我,平静了我这颗浮躁不堪的心。
临走前,我跟朋友再次瞻仰了一番德青颇章神山。山脚下,我抚摸它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石,细细感受它从深处流露而出的每一丝气息。遥望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体,我跪拜虔诚。我希望这里不被纷扰,保持它的原始姿态;我希望这里的不老河山能够一直美下去,照样是那一副无暇的上乘画卷;我希望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动物载着我的梦,无忧无虑,或是追逐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