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可能随着成长而改变。我们对父母传下来的那些价值观是无意识认同,而正是它们,往往成为两性关系中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很容易走到一起,体现的是人类在意识层次上的共性与相互认同,决定了什么对我们重要,什么不重要。同时,这样的观念也形成一种防御机制,判断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谁友善,谁带有敌意。男人女人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等,都是自己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两性要和平相处的话,双方都要放弃一些原生家庭或人生经历中学习到的价值观,甚至是原生家庭的传统,然后跟另外一伴建立一个新的共同价值体系和新的家庭传统,这样两人才有机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近的一位来访者,夫妻都焦虑,大孩学习跟不上,可能是中度以上抑郁。家庭氛围紧张,主要是两口子没有建立共同价值的家庭体系,所以在儿子教育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矛盾冲突比较突出。
从原生家庭中传下来的价值观,影响两性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男人女人怎样对待对方。比如: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父亲有第三者,母亲很委屈,觉得男人信不过,女儿同情妈妈,对爸爸生气,同样也继承了妈妈的价值观——男人信不过。带着这个价值观,当女儿长大去找男人时,很容易对男人挑剔,就算男人很爱她,她也认为“男人信不过”,不断质疑他,甚至把他推远测试他。男人受不了,真的找个红颜知己,这时女人就更加肯定“男人信不过”。她不会想到自己从妈妈那里继承的价值观,才是自己把自己的男人赶到别人身边去的罪魁祸首。
如果我们有独立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了解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是直接全盘接受父母的价值观,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可以折腾得少一点呢?
——《家庭系统排列》阅读笔记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