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孩子有困难,不能勇敢表达,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情况,比如:东西丢了不知所措,水杯打不开了就一天不喝水,不会的题就一直闷头做……,其实这都是些小问题,只要向别人求助就可以解决,为什么孩子不能勇敢地表达出来呢?
案例
中午十二点多了明明妈妈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平时孩子在学校吃午饭,有事情都是通过班主任联系,只有下午放学离开学校后,才允许他使用电话手表跟自己通话,怎么中午打电话来了呢?妈妈赶紧接通了电话。
“妈妈,我没找到饭卡,铅笔盒里没有……。”电话那边传来儿子带哭腔的声音。中午班级吃饭的时间是11:50,可是到现在孩子竟然还没吃上饭,妈妈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饭卡?昨天晚上不是放在书包小口袋里了吗?你现在在哪?”“我在食堂旁边的墙角这里,没有饭卡我不敢进去。”妈妈正准备继续询问孩子,电话里忽然传来班主任吴老师急促的声音:“明明!终于找到你了!你怎么跑这里来了!”
班主任陪着明明找到了饭卡后,又带他去食堂吃了饭,虽然这次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妈妈一直在思考:要是没有电话手表,要是老师没有找到明明,儿子就一直饿着?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商场里、马路上或公共汽车上……,妈妈真是越想越害怕。
分析
没找到饭卡,其实有很多解决办法,可以请同学帮忙一起找,或者将情况告知班主任……,但是明明却饿着肚子躲在墙角里给妈妈打电话求助。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孩子不能勇敢表达,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求助意识不知道要向谁寻求帮助
小学开始,孩子的生活重心开始由亲子关系向同伴关系过渡,对家长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然而刚进入小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还不是很熟悉,也没有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知道应该想谁求助,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还是会习惯性的去依赖父母,这就导致孩子在学校缺少求助意识,不知道应该向谁求助。另外,面对陌生的环境,孩子会有一种本能自我保护,无法积极地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会影响孩子的问题解决,让他不去求助。
二、不善表达让孩子不会向别人求助
有些孩子不擅言谈,他们遇到困难不敢表达出来,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些孩子大多不善言谈,团队合作能力比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也略显不足,不合群喜欢一个人待着,因此与同伴的关系并不亲密、融洽,有的还会显得比较孤僻,甚至经常会被大家忽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缺少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和安全感较弱,遇到事情一般会表现得畏首畏尾,闷在自己心里不愿意和别人说,也不敢向别人求助。就像明明,自己找不到饭卡不会向老师同学求助,而是躲在墙角里给妈妈打电话。
三、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能力缺失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说话、不爱说话都是天生的,从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孩子不敢表达,不敢向别人寻求帮助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案例中的明明,饭卡放在哪里不知道,很显然是妈妈给他收拾的书包,他自己完全没有参与。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同样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家长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比如整理书包、选择衣服、洗袜子,甚至约小朋友一起玩都是由妈妈出面……。孩子生活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可以说父母代替他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更没有养成遇到困难动脑思考的习惯,他们自理能力弱,独立意识不强,对家长极度依赖,形成了一切靠家长的思想。可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能力的缺失,想当然的以为当他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解决,忽略了指导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结果就像明明一样,不知道求助同学、老师,只知道求助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因为不敢表达,不向别人寻求帮助,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造成不良后果。可以说,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在遇到困难时勇敢表达,向别人求助的能力。
建议
每个人都会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表达,向他人寻求帮助呢?
一、让孩子有寻求帮助的意识
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别人寻求帮助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帮孩子培养。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有向别人求助的意识。很多家长喜欢主动帮助孩子做很多事情,总是尽量避免孩子遇到问题,想让孩子快乐、顺利的度过每一天。家长的照顾就会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不会解决问题,更想不到求助。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及时帮助,而是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因为不会解决而苦恼,这时候家长就引导孩子尝试求助。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你觉得谁可以帮你?”让孩子说出“请你帮忙。”当问题解决之后,你就可以告诉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向别人求助。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的难题,并告诉孩子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向别人求助解决。要让孩子知道像自己拿不动的东西,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类问题就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解决,当家长不在身边时,就可以求助老师或身边的同学,帮孩子建立寻求别人帮助的意识。
二、练习求助方法为孩子指引方向
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有效的方法寻求帮助是许多孩子难以掌握的关键生活技能,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事情发生后容易不知所措,因此,家长可以预设一些可能会出现的困境,进行寻求帮助练习。
父母可以设置一个困难情境,与孩子一起用对话的方式寻求帮助。比如明明在商场里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让明明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家长不要急于评判孩子的观点,要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多说多思考,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孩子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可以教会明明一些表示条理性词汇,比如表达先后顺序的“首先”“然后”“最后”,表达观点的 “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喜欢”“我不同意”,选择说服对方的“因为,所以”"如果”等等。利用这些词汇,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想法,在碰到困难时勇敢表达,有条理地表达,必要时能够做到大胆向他人求助。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孩子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寻求帮助”这件事情是需要父母耐心观察、倾听和引导的,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生存能力。
三、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家长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家长应给予孩子方向和方法上的指导,其余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在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增强他们做事的条理性,给孩子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摆脱事事依靠家长的思想。家长要以“协助者”的姿态,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入手,比如:洗袜子、倒垃圾、选择衣服、饭后收拾餐桌、自己背书包上学、记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孩子可以在做事的过程中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