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22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三个核心环节,环环相扣: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舞台主要在课堂,传统课堂教学遵从凯洛夫“五步教学法”,以讲台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手段,以知识传递为目的,这是“有限教学”,不是“有效教学”,它把教学的成败归结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个人能力,这是“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
新的教学观受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影响,主张“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课堂教学也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单向的信息传递”,同学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囊括了三个领域的过程:(1)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2)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并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3)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这是“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
“有效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法束缚,立足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仅仅凭借学业分数不能评价学生成长。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创造“有效教学”的三原则是: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
“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教师要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要在“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的意义交流的见解,而不是把教育归结为“教化”或是“训练”。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美国的西尔伯曼教授在他的名著《教室的危机》中探讨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及其基础。他说,课堂教学的转型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班级氛围的变革;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形式。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深入下,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
第1, 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
第2, 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
第3, 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承担课程实施的“积极推动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而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受业、解惑”。
教师一旦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变革陈腐的教育观----儿童观、学力观、教学观,特别是着眼于发展自己的培养学生主体和个体的教育能力,就大多会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变革。
“有效教学”研究方兴未艾,让我们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合作探究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多元互动,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201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