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体现了这个逻辑。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所谓“课堂教学”无非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新的教学观主张,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发生的。着眼于教学的对话结构,我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视为牵涉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一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囊括了三个领域的过程: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在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并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分野。基于新的教学认识论,当代的教学研究倡导两种新的研究方法:第一,社会互动作用的分析。亦即关注影响到学习或是向题解决的效果的“社会互动作用”的重要性。第二,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是: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催生崭新的课堂教学的创造。“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效教学”研究把叙事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对话哲学出发,“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文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应当致力于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教学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合理地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的创造,亦即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
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由六个要素组成:主体、工具、对象、共同体、角色分工、规则。运用工具作用于对象的行为,本身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主体所属的系统的规则和共同体、角色分工之类的要素所支撑而展开的
当代学习科学的最新见解尽管不可能提供什么秘诀,但也为教师提示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教学论原则。教师需要交织如下四个视点,才能设计有效教学的环境:学习者中心的视点。知识中心的视点。这是指学生通过基于理解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学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智力的环境。评价中心的视点。有效的教学环境是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同时,也是评价中心环境。共同体中心的视点。随着学习科学的新进展,学习环境的共同体色彩受到了关注。共同体的环境,不仅是班级和学校的共同体,而且包括了家庭、社区等学校周边的更大的共同体。四个视点是密不可分的,整合四个视点设计教学环境乃是促进学校内外学习的关键。基于“整合”的视点来设计教学环境蕴含三个要诀:一是谋求种种教学活动的整合;二是谋求整个学校的合作;三是学校中的活动不能脱离社区的目标和价值。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近年来“有效教学”的研究发现,“对话中心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形成对话活动的机制。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国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抵制应试教育的失效教学、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凡被认为是成功的有效的教学,作为参与者的每一位教师一定会从中感受到挣脱“灌输中心教学”走向“对话中心教学”激情,并且享受着教学创造的快乐。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如何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借助教师“支援”和“帮助”作用的发挥,用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的教学技术,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总之,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有效教学”的研究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这是天经地义的。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结合是一体化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而且这恰恰也是一线老师的优势。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建立了大体同样宗旨的“教学研究”制度和课堂教学研究,强调教师通过师徒之间、同事之间的共同备课、观摩教学、课前课后的交流分享等协作式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个制度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扭曲变形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校本研修”,将最大限度地激活这个传统制度的生命活力。“有效教学”的研究催生教师文化的创造。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个老师更好地发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借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我相信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广,广大一线教师一定会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编织出层出不穷的课堂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