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应当致力于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教学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合理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创造,亦即之城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
当代学习科学的最新见解尽管不可能提供什么秘诀,但也为教师提示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教学论原则。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交织如下四个视点,才能设计有效教学的环境:
1、学习者中心的视点。这是指充分注意学习者带到课题中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环境,亦即意味着能够用“文化适应”、“文化适切性”、“文化协调”、“文化关联”来形容的教育实践,同时这也是跟“诊断性教学”的概念吻合的。
2、知识中心的视点。这是指学生通过基于理解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学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智力的环境。
3、评价中心的视点。有效的教学环境是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同时,也是评价中心环境。就是说,重要的是给予反馈信息、获得修正的机会,然后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共同体中心的视点。随着学习科学的新进展,学习环境的共同色彩受到了关注。作为共同体的环境,不仅是班级和学校的共同体,而且包括了家庭、社区等学校周边的更大的共同体。
5、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定对话的目标与计划,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展开的具有种种功能,为引发学生发展智慧与德性提供一定的方向为特征的。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存在教师对教学对话过分干预的问题。
6、“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在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
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
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总之,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好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