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2019年,政府为改变大班额教学的状况,在城区新建了几所公办小学,政和路小学便是其中一所。当时我家孩子正在花园学校读三年级,花园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及家长到政和路小学参观,我带着自己的孩子也加入了参观的队伍。政和路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至此开始一层层展开。
远
我的生活及工作地点与孩子就读的花园学校仅一墙之隔,孩子与他的小伙伴们结伴上学,结伴放学,好不自在。相比之下,骑着电车,带着孩子,迎着寒风,过了一个个十字路口,等了一个个红绿灯才能到达的政和路小学,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远。虽然我已经知道孩子曾经的班主任张老师当政和路小学的校长,新班主任陈老师带着原班多数同学平移至新校区,虽然孩子也多次争取随班搬迁,但想到四年的长途跋涉,我被这个“远”字吓退。
新
机缘巧合,孩子与政和路小学的平行生活被打破。记得那是2021年的春天,孩子加入了政和路小学的机器人编程集训队,我也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接送生活。由于集训的放学时间完全由团队完成的训练任务决定,所以到校后的等待成为常态。我利用每次等待的时间,再次陆陆续续、仔仔细细参观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从校门口的一墙蔷薇花开到小广场怒放的树状月季,从能充电的职工车棚到青翠迷人的操场,从生龙活虎的风雨教室到歌声飞扬的音乐礼堂……无处不在的展示着这所学校的“新”。可任何物质形态的“新”都逃不过自然的侵袭,都会在风吹日晒中走向剥落,只有精神的“新”和理念的“新”才是一个团队由弱到强并持久发展的根本。
政和路小学有后者吗?经过一个月的深度观察,我发现:如果说政和路小学敢于尝试编程课是新理念的话,那张校长力推的政和开拓者系列——阅读教育书籍就是理念永新的源泉。
在孩子是否转学的心理天平上,我在“远”和“新”之间徘徊。日子在煎熬中一天天继续,学期结束了,暑假也近尾声了。孩子仍然坚定不移地和我进行着日复一日的转学谈判。直至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发出灵魂之问——妈妈,如果我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您不怕我长大了埋怨您?我只有舍近求远,开启一天百余华里的奔波,零距离感受24节气的变换。
严
古来“严师出高徒”,但是政和路小学的“严”已超出培育高徒的范畴。如果您到政和路小学,一定能领教门卫的“严”:拜访登记、打通被访人的电话,最终也不一定能进入校园。如果您再经常访问政和路小学的通讯文章,“教师停课不停研”、“学科教师大比武”………无处不体现政和路小学教师团队的自律和优秀。正是这样自律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从桌布到校服,从作业到试卷,从课内到课外,培养着、校正着一批批孩子,把“优秀”永远植入孩子的生命深处。
博
读书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只会读书的孩子终将难觅出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和路小学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的校园生活不再只有分数至上,孩子们有着无比宽广的课外生活。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始,到丰富活泼的课间操、不定期的手抄报、你争我抢的校园币、家务劳动的晒图和美文、政和学生作品展、周五的几十种自助社团……处处是孩子成长的平台,事事是唤醒生命的灵丹。
遗憾的是:我之所言不及所见之毫厘,所见之于政和所做也不过高山之一隅。唯愿家校同行,孩子成才,政和教育绽放成永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