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YaParis,很荣幸能和inLight合作,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育儿”上的心得体会。感谢桃子、莫摘花,还有众多关注inLight的朋友们。
我是一名幼教,在一家公办幼儿园工作将近十年。这些年里,我带过从托班到大班,四个年龄段的孩子。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作为家长,是否都能依据孩子的发展成为一名“独立而不独行”的家长呢?接下来我就从三方面为大家讲述。
一、孩子到底在幼儿园里干什么?
幼教所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受到认知、表达能力的局限,所以回到家,很多孩子未必能清楚表述“今天我在幼儿园里做了些什么”。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分为四大板块,生活、学习、游戏、运动。通俗的说,幼儿园生活由这四块内容组成,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培养孩子。因此,幼教和中小学的老师很不同,我们要从早到晚陪伴孩子。
那么是否让孩子在幼儿园吃的好、睡的好、玩得开心,就是幼儿园阶段的目标呢?可以说是,但也不完全是。
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我们所要培养的。
具体来说,体现在认知技能、学习品质、生活自理这些方面。以小班为例,刚刚入园的宝宝懵懵懂懂,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因此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帮助他们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受幼儿园的快乐。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偏弱,入园前如果家长没有刻意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意识的话,那么到幼儿园就必须从头学起。学习上厕所、吃饭、睡觉,一点一滴让孩子学习。而老师会秉承“开心、开口、开窍”的原则,以游戏的形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充分让孩子进行体验,大胆开口表达,得到经验上的提升获得愉快。
中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他们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了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表征替代的初步阶段,也就是他们可以尝试用图符进行书面表达,也可以尝试用材料进行表征替代的行为,而他们的思维能够做到具体形象的想象。
什么是“表征”?在游戏中,老师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宝贝箱”,在这个宝贝箱里有许多环保废旧材料,如喝下的饮料瓶、纸筒芯、碎布料、纽扣、吸管、纸杯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当孩子发现缺少什么材料,他们会自己寻找,如今天的“娃娃家”里,孩子们想要一个电视机,孩子们就会自己去宝贝箱里寻找相似的替代物,可能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板纸,也可能是孩子们自己用雪花片搭建出来的,只要孩子们自己认可,用他们的方式玩起来,这就是表征替代行为。建议家长们也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创设一角,既能锻炼孩子表征替代的行为,也能锻炼孩子整理收纳分类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认知上已经足够丰富了,他们会通过各种形式锻炼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大班孩子的个别化活动为例,特别强调合作、协商的能力,老师创设有挑战的情境,如“棋类大闯关”、“小小工匠”之类,激发大班孩子挑战自我的兴趣。如有一个游戏叫“神奇的轨道”,这个游戏可以单人或者多人进行合作,几轮游戏过后,孩子们会发现多人合作的效率要高于单人,其次要学会先商量,再进行搭建。很多时候,搭不成功,主要是因为孩子们不会商量,因为矛盾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学会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而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得到成长。
说到“学习”活动,通俗的说就是“上课”。我们会依据二期课改的教材,根据每个年龄段的主题,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育。以《动物》主题为例,每个年龄段的目标就不同。小班孩子主要认识常见动物的特征,中班孩子主要认识常见动物的局部特征,大班孩子则要认识了解动物的共生、再生和奇特的本领。我们会发现,每个主题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孩子一定的认知经验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
那么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活动、运动、游戏也同样如此,都是依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目标科学地开展。如运动中孩子的运动能力(走、跑、跳、蹲、平衡、协调等),每个运动内容都要精确到几米或者多少时间,保证一定的科学性。又如生活活动,我们遵循的原则为“小班孩子学着做”、“中班孩子自己做”、“大班孩子帮别人做”,除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之外,更能尝试去为同伴、班级服务。
因此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做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更是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教育因素,遵循孩子自然生长规律、发展规律,依据科学客观性的材料。一日生活皆是课程。无时无刻,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随机教育。
二、3-6岁到底培养孩子什么?
有的家长认为,我只要跟着幼儿园的培养思路走,不需要额外再花费精力;还有的家长人云亦云,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须打满鸡血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各种课外补习班。
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素养是最重要的,远远强于认知上的死记硬背。可以这样理解:幼儿园阶段,不仅仅是小学生涯的储备期,更是整个人生必要的发展期。
1、心理健康
现在的家长已经非常重视大班的“幼小衔接”阶段了,不仅仅要提前为孩子准备好有关小学相关的学习经验(拼音、识字、英语等),更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准备。
在我刚刚毕业的一届孩子中,有个女孩当时在幼儿园性格十分外向开朗,却在进入小学这一阶段上,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拼不出拼音,是她这段时间的瓶颈,她无法接受超越自己舒适区的学习内容,她选择逃避,甚至有了一些“自虐”的现象。一旦学起拼音,她便提不起兴趣。可见,她的内心很脆弱,对于拼音很排斥,却又无法摆脱。因此一个好的心理准备,就如同出发前,整装待发的准备,它能给你一个安全感;然而很多时候,当现实和预期有出入的时候,孩子良好的抗挫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这些都是在平日生活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首先,我始终认为家长对孩子要足够的了解,包括他的性格、脾气、爱好等,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2)其次,原生家庭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爸爸的带领,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运动就是一个很好宣泄的方式,释放内心的情绪,获得开阔积极的体验。
(3)再次,给予孩子一个舒适自由的心理空间,让孩子也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特别是在管理自己和情绪这一块。
(4)最后,当然是要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体验一把“挫折”,感受解决问题永远要比自怜自爱要管用的多,逆境更能让人成长。
2、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孩子的好的习惯更能带给孩子终身的影响。以好的阅读习惯为例,就包含着专注力、坚持力、思考力、表达能力等,而由阅读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丰富了认知,更能带来综合能力的提升。
曾经班上有个男孩,在他的家庭里,父母和他都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听他的父母反应,带孩子出门,只要带上一本书,去到任何地方,他都能席地而坐,无论周边有多嘈杂,他都不为所动。虽然我不鼓励孩子如此“忘我”地阅读,但又必须肯定的是,他良好的阅读习惯带给他学习上许多能力。在阅读中,遇到看不懂的内容,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并尝试去思考书本中的内容,这样的能力或许我们成人也未必能拥有。在学业中,他的专注度和坚持力,都十分突出,你并不用担心他会被影响,学习对他而言,是愉快而有趣的事情。因为他真心喜欢探究,喜欢思考。
因此当家长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专注、坚持的时候,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真好”,却并未看见,习惯的培养是从小入手的,点点滴滴地培养。我在带小班的孩子,常常有个很深的感触,当你和他们说话时,他们的眼睛总是在飘,不看着我,我的话还没说完,他们总是心不在焉。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会和他们的家长沟通,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首先这是一种礼貌,其次不专心倾听,总是“神游”,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建议家长可以多多尝试比较静心的活动,如亲子阅读、美工活动等,帮助孩子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内容上一段时间。
可见,学习能力是从小奠定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你要做的是,及时纠正自己孩子的习惯和行为。
3、优秀的学习品质
什么是“学习品质”呢?我把它定义为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通俗来说就是素养的发展。大班的孩子着重培养沟通合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肯定同伴间良好相互协商合作能力,或者解决同伴间发生的“矛盾”,一次次引导推进孩子的沟通合作能力。
在我和大班的孩子玩民间游戏“马兰花”中,孩子们要依据我提出的几片花瓣,进行计数组成。每一组有7个孩子,当我说到6片花瓣的时候,必定有1名孩子要站在圈外。这时许多孩子都会发生争论,因为谁都不愿站出去,唯独有1个男孩,当他确认好6个孩子后,自动走了出去,结果这一组因为速度快,获得了胜利。
有的人说,这个孩子的情商高,不如说这个孩子有“牺牲精神”,没有他的退出,或许这一组不一定能成功。我相信,在踏入社会后,有很多人愿意和他合作,他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强。
当然所谓“学习品质”,还包括坚持性、勇敢、积极、主动、乐观等等,老师会在教育中抓住契机进行品质上的培养,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也是否能存有这样的意识呢?必定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
还记得曾经班上的孩子用雪花片搭建“上海中心”坚持了几个月,“上海中心”那时刚刚完工,三个男孩兴趣很大商量着合作完成搭建。后续和他们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他们明白,首先,三个人的力量要强于一个人,合作的效率更高。其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并不能促使他们成功,三人的互相督促,坚持的认真态度,才是关键。
雪花片这种材料比较难搭建高的物体,期间遇到过好多问题:搭了没几天,雪花片的接缝处断了,高楼站不稳了,让他们明白必须插的紧才不易断;还有调皮的同伴时不时过来捣乱,好几次高楼被他们弄倒了。三个男孩,倒是出乎我意料,沉住了气,继续搭建。因为暴躁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而隐忍更能成功。
你看,这就是孩子的成功,看似虽小,但意义非凡。很多东西不一定是刻意教出来的,在自我探索中,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即使遇到困难,也是成长。“坚持”的道路上收获了合作、沟通、解决困难的方法和能力。
三、如何成为一名“独立不独行”的家长?
那么在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做了些什么,又清晰了该培养孩子什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独立而不独行”呢?独立是指,每个家长有自己的想法,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独行是指,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我至少没有被抛弃,能与这个社会与时俱进。
我接触了那么的孩子,发现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想法,要把孩子培养成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如同一个工厂里批量生产出的“产品”呢?
1、首先,你要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花费时间、精力,去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爱好,更要明确什么是自己孩子擅长和不足的地方。
2、用最大的支持和努力,给孩子开辟一条路。
在为孩子制定教育策略时,一定要理清自己孩子的性格和擅长的地方。上海的教育体制内外,各有千秋,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是前期家长要思考的,随后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努力。
3、在浮躁社会,为自己和孩子寻找一条清流。
“焦虑”仿佛成为了社会人的代名词,做任何事、成为任何角色都会焦虑,而身为父母,走上育儿之路不能有半点闪失,更是焦虑。如前一阶段的“班级群家长竞选家委会宣言”,无不突出焦虑。
教育市场的如火如荼,昂贵的学费,精力时间的投入,有人义无反顾的进入,有人冷眼旁观,能有多少人愿意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呢?这个市场是不是由于家长的焦虑烘托而起的呢?
如果能看清现象背后的缘由,至少可以减少金钱这些无谓的输出。那么结合前二点,在足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又知道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我可以尝试去深造孩子擅长的东西,也可以去弥补孩子的不足之处,但方法不一定在于课外补习班。
班上有个妈妈,经常会向我们了解最近学了什么,在家会根据幼儿园教授的内容进行巩固、扩展和延伸。比如最近结合幼儿园的科技节,我们在玩手影游戏,这个妈妈就会自己上网搜索其他的手影方式,和孩子一起完成,并尝试探索手影产生的原理。你看,其实只要家长用心,有很多东西真的不用出去学,多去想,多去聆听孩子的需求,也能学到很多,和孩子共同成长!
因此有句话说的很好,只有用错的方法,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对于孩子,任何难题至少可以尝试三种方法。
希望我的讲述,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从今天开始,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你的榜样作用必定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独立不独行”,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