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叶子”即炸猪皮。这东西有的地方叫“响皮”,很多地方叫“假鱼肚”,叫做“叶子”,似乎只有云南一省。
平时用猪皮做成的食品大概就是猪皮冻最出名,而另外也有点名气的,大概“炸响铃”算是其中一个了。
在清朝的德龄著的《我和慈禧太后》一书中提到:“太后曾经说过,她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吃的菜就是烧猪肉皮。做这道菜的时候,要先将带皮的猪肉切成小方块,之后用猪油煎,一直煎到肉上的皮非常脆才行。”
这道菜不仅好吃,名字也动听,北方人都管它叫“响铃”,大概是因为吃它的时候,一咬下去,就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已经脆到发出声音来吧。
“响铃”自然是做得越松脆越好了。
我总疑心这“响铃”的做法不是很真实的。若是生肉皮这样油煎的话,口感应该是脆硬的,这样的做法只要稍凉后吃,肉皮便变得硬且韧。
如果按油炸猪皮的方法来做的话。是要事先煮好猪皮,再通风晾干七天,干到手能掰断的程度,再小火炸制。这样干吃的话,就像是在吃膨化食品,会有酥脆口感。但这样一来,口感上似乎对应上了,但做法又对应不上来。
又有人认为这道宫廷里的“炸响铃”,便是用烤乳猪的皮,先起下来,上桌之前,要再回锅再炸一遍,炸脆了,蘸着花椒盐吃。
用烤乳猪的皮,起皮,再回锅炸。这样的做法和口感与书中所述响铃就贴近了。也似乎是用烤乳猪皮做响铃更适宜些。
但无论做法如何,这个猪皮做成的“炸响铃”,单凭口感香脆,就感觉一定是会大受食客欢迎的。
而猪皮在广东也有些特别的做法。例如做出来的浮皮焖红腰豆,是街头巷尾的小餐馆中每日都有的私房菜,市里羊桥市场有一小摊做的特别好吃。
浮皮最常做的做法是用浮皮焖酸萝卜,街坊们就反映说老人家大都牙齿不好,食酸的东西,牙肉不舒服,老板娘就改做浮皮焖红腰豆了。
浮皮其实就是猪皮经过砂爆或者油炸以后的食品。油炸浮皮,其实工序还是挺多的,从前的浮皮不值钱,但如今在市场上见到,很多时候不是论斤卖,而是论两卖的。
油炸浮皮做法:
1.用开水煮熟猪皮后,去除多余油脂和猪毛;
2.用绳子串好挂起来,在通风处晾干;
3.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猪皮脱水变干硬;
4.猪皮干透后,油锅炸猪皮,炸到到起泡,然后捞出滤油;
5.再重复炸猪皮的这个步骤,直到猪皮开始发涨,并膨胀到一定透明的程度,捞出滤油,浮皮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用猪皮制作成的浮皮用来制作菜肴是一点也不油腻。浮皮在广东最气派的吃法是在过年就会用来做盆菜,用作垫底吸味的菜,吸收了各种食物的味道的浮皮比上面的鲍参翅肚更受欢迎。日常也可以加入火腿丝用来煮成浮皮汤羹,养颜味美而且不油腻。
无戒学堂日更第2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