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创造性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吧?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画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学生多两三倍,同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三四个星期,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后进生很难办,于是我找了各种知名老师,或书籍去寻求解决方法。
著名的《苏氏建议》中提到,要想改进后进生,就要让他们扩大阅读范围。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放在阅读里“活学活用”起来。
的确,阅读,是解决一切难题的最好方式。
阅读是一种能力,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路径,是寻求答案的路径。
阅读是一个基地,是灵感迸发的基地。
当你难过时,去阅读吧!当你困惑时,去阅读吧!当你孤独苦闷时,去阅读吧!当你生气不已,抱怨不止时,去阅读吧!去书中寻找共鸣!
阅读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
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
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故因此古人说:“开卷有益”。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阅读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愿意阅读吗?
我们扣心自问一下,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愿意主动阅读吗?我说的阅读不是单指认识一个个字,而是理解,吸收,运用,最后化为己有,为你所用。
是的,的确,你一年看了80本书,那你收获了多少?你一年阅读量超过30亿字,那你入脑了多少。当下,很多人天天在朋友圈显摆自己读书的照片。你是真的是想读书而读吗?还是读书只是你的一种炫耀手段?
成年人况且如此,不要谈孩子们了。
因此今天我们来讨论怎样让孩子们愿意阅读?
1.专题性阅读。
什么是专题性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蒋军晶简单概括为,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议题——专题阅读课里,让孩子读的几篇文章,肯定不是随随便便放在一起的。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肯定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议题”。这个“议题”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非常丰富,非常多元。因此,这个“依据”称之为“议题”,而不是“主题”。
多文本——“专题阅读”相对应是“单篇阅读”。因此,专题阅读课里,教学文本至少要用到两篇,一般是三五篇,而且文本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一篇为主,其余几篇作为资料辅助,帮助孩子理解“那一篇”的做法,也不是“专题阅读”。
教学——专题阅读里,孩子读完几篇文章后,会面对相应的问题、话题或者任务,思考、讨论、发现、练习。只有阅与读,没有教与学,也不是“专题阅读”。
专题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和“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等有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专题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
“专题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式,有它特定的教学取向、教学追求。他不是大学阶段的那么完全放养式的“专题阅读”而是有指点专题阅读。
2.也可以采取游戏通关模式,选取有趣味性的可以训练主要知识点的书籍。完成一段后,可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去述说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奇思妙想,自己的所得所获。
3.让学生也真正的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好的阅读者,或有好阅读习惯的人可以获得什么好成就,而如果选择不阅读的人长大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比较越鲜明越好,越贴近亲近的人越好。让她们对“不阅读”的人生有所恐惧。抓住痛点。居安思危,她们也会愿意主动阅读。
以上是我的几点浅薄意见,又是深夜,明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