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⑰-⑱
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⑱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仲由,字子路,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称。曾经孔夫子说,子路可以治理千乘之国,千乘是一个非常大的诸侯国的规模,是有政治才干的。
在《论语》当中,会有多处提到过子路,子路比孔夫子小九岁,是侍奉在孔夫子身边,最长的弟子,是孔子的侍卫,保护孔子的安全。
子路这个人性格刚直,非常讲义气,好勇尚武。曾经孔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说如果我的道不行了,乘桴浮于海,就是我漂洋过海之时,可能跟在我身边的只有子路。
以此就可以看到,子路对老师的忠心,即使孔夫子的道行不通,子路也一定会随在老师的身边,他对孔夫子是忠心耿耿,一心护卫孔夫子的安全。曾经孔子问志,问每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说希望自己有很多的车马,自己有车,衣轻裘,衣是动词,自己有很多好的衣服,好的衣裳,与朋友共,可以与朋友共享,敝之而无憾,即使没有了,都用掉了也不遗憾。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子路的性格重义轻财,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仗义之人。卫国有个大夫,叫孔悝,子路曾经在濮县为官做事情,今天的河南,卫国发生暴乱的时候,子路去救孔悝。
因为孔夫子对子路的性情,非常的了解,好勇又很仗义,性格直爽,当时暴乱之时,还有孔夫子的另外一位弟子高柴,也在卫国,当时孔子就说了,高柴是可以回来的,子路恐怕回不来了。
知道在发生暴乱之时,他一定会去做救人的事情,以他的性情可能回不来了,果然后来传来了子路,在暴乱之中,去世的消息,孔夫子也是非常的伤心和痛苦。
子路非常听老师的话,笃行地去做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论语》当中有一句话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子路听到老师的教诲,听到老师的教导,如果没有做到,我担心又听到其它的。
他对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老师说过,君子死,冠不免。说君子即使在临死的时候,衣冠也要保持整齐的。所以最后子路在暴乱之中,临终之时,也在整理自己的衣冠,保持自己的礼。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孔子对于子路的教导。说,由,仲由,诲女知之乎,诲就是教诲的意思,女是你的意思。我今天教给你,真正知道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时候才是真知。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是不是一样的道理。说这件事情我知道,那就是知道,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装作自己知道,我们就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学习的可能。
我们接触了一个新鲜的事物,别人说你知道吗?没关系,我知道,这个时候只是在逞强,而我们并不是真的知道,我们就不会虚心地去学习,就不会得到真正的知识。
并且我们不知道,却装作知道的时候,一定会出丑,一定会被别人看不起,因为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一定会被别人看出来,一定会被别人看清楚。
我们去问很多身边的朋友,知道《论语》吗?知道,不就是之乎者也那一套吗,他觉得是知道了,可是真的知道吗?什么叫知道,你对这件事情真的有研究,你真的学习过,真的践行过,我们才能称之为知,听说不叫知。
《论语》谁没有听说过,或许我们小的时候上学之时,或多或少的都背过,就好比是这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少人都已经听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多少人听说过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多少人听说过呢?听说过,难道真的是知道吗?不见得。
我们听闻过一些事情,听说过一些事情,但是自己并没有去钻研,自己并没有去学习,并没有去体悟,怎么能说是真知?我们说真知灼见,我们只有真正的知道,才有自己卓越的见解,才能精准的去看待这件事情,看待这个问题。
所以说这是学习的态度,这个也是我们做人,非常重要的态度,说我今天做了一个工作,我之前并没有认真地琢磨过,那就是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坦诚的说,自己不知道。
我可以用心地虚心地去学习,让自己变成真知,而不要停留在听说,听闻,好像我知道了,这样的概念当中,会耽误了自己,也让他人看不起。我们不知道任何事情,其实都不可怕,去想一想,我们人生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天地之间,如此多的道,我们怎么可能都知道。
所以我们有不知道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生活在家庭当中也好,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好,我们在生意场上也好,我们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所以保持谦虚的态度很重要,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学。
《中庸》讲: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君子之道,费而隐,费就是广大的意思。隐就是精微的意思,说君子之道,既广大又精微,广大到无边无际,精微到包含每一个细小的事情,不易发觉的事情。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即使是我们生活当中,最普通的男男女女,也是可以知道道的,但是呢,及其至也,如果你说达到至,都知道的状态,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知道。
引用《中庸》的一段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有多么重要,遇到了不知道的事情,只有我们坦然去面对,虚心地去学习,才可能变成真知。
《论语》有一句话讲:子入太庙,每事问。说孔子去太庙,遇到每一件事情都问,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都说孔子知礼,这怎么会是知礼呢?孔子听到了以后回曰,是礼也。
孔子说,这正是我的礼,因为我去到这个地方,有不清楚的事情,每件我都去问清楚,这个才是礼,只有你问清楚,才得到了真知。这句话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在我们学习的路上,非常的重要。
这个时候我们是坦诚的,我们敢于面对自己,我们也敢于面对学问,敢于面对他人,这里再把这个知延伸一下,我们把它称之为真知也好,把它称之为智慧也好,都对。
但绝不是听闻,就是知,是我们真正的践行过,真正的明白和体悟到了,这个才是真知,才是智慧。
再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方便理解,说我看过别人做饭,你会做饭吗?我知道,可是只有你亲手做过的时候,你从中总结了经验,学习了不同的方法,这个才能称之为真知。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开车,说我看别人开车很容易,这个不叫知道,是我自己真的去开过,并且发现问题,不停地去修正,我自己可以开得很好,而不是看懂了,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真的会开车,真知。
我们在企业当中,做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同事,每天都在做着这件事情,我们觉得我们知道了,可是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并不清楚,并不知道,只有我们自己去做了,去践行,发现问题不断修正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真知。
比如说我们学习《论语》,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都听说过《论语》,听闻过《论语》,就认为是知道了。可是当我们学习了《论语》,研究了里面所讲的道理,用来修身,不停地修正自己。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读《论语》,原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我们没有用来修身,没有用来践行,非真知,只是听闻,只是看到了而已,绝不是真知,亦不是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张,孔子的弟子,姓颛孙,名师,子张特别善于交友,朋友很多,遍天下。子张学干禄,干就是求的意思,禄就是做官俸禄。子张请教老师,如何求得官职俸禄,但是后来子张并没有去为官,在孔子去世以后,也开始一心教学,传承文化。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就是多听多学习,这都称之为多闻。阙疑,当有疑惑的时候,要懂得保留,保留自己的意见,称之为阙。所以这句话很有意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我们自己一定要多听,多学习,有疑惑的地方,不要讲,不要产生行为,保留我们自己的疑问。
慎言其余,其余的事情,即使是我们非常笃定的,我们也要慎言,讲话也要非常注意。则寡尤,尤就是过失的意思,寡是少,如此可以减少我们的过失。我们来细细地品味这句话,要多听,多学习,有疑惑的地方,把它保留下来,不要去讲,即使是很笃定的事情,也要慎言,如此就可以少过失。
所以去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看看我们自己的职场上,看看我们在人际交往上,是不是恰恰相反的。没有去多闻,没有去多学习,有疑惑的事情,却都把它讲了出去,也不懂得慎言,所以就会有很多的过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造成了很多的非议。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刚才告诉我们多闻,这里告诉我们多见,就是多看,多学习,我们说增加见识,要多学习,才能见多识广。阙殆,它是对应着阙疑,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存疑惑的事情,不要去做,保留。
慎行其余,即使我们很笃定,很清楚的事情,我们自己的行为,也要非常地谨慎,则寡悔,这个时候,才少后悔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也是恰恰相反的呢?没有去多看,多学习,让自己增长见识,有疑问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靠着自己的冲动,情绪,产生了行为,结果后悔。
事情过后,当时我怎么能那么冲动,这件事情我都没有搞清楚,我就产生了行为,我都没有了解好这件事情的始未,我就冲动地下了决定,做了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有很多问题是不可挽回的,所以这个都是不懂得儒家文化,不懂得修己之道。
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闻,多听,多学习,增长自己的见识。当有疑惑的时候,要懂得保留,不要轻易讲出口,不要轻易产生行为,我们的疑惑才能得到解决,而不是靠冲动,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结果。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给了我们结尾,孔子并没有告诉子张,该如何去求得官职和俸禄,却告诉我们修身为本的道理,却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事之道,同时他也是求政之道,为政之道。我们做事情的道理,都在其中,当我们少过失,少后悔的时候,禄在其中矣,我们自己的俸禄,自然就在其中。
我们从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理解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我如何才能做好事情,我如何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呢?我如何才能经营好家庭,道理都在其中。
我们要懂得谨言慎行,懂得多闻,多见,少一些后悔的事情,少一些过失,是不是事情自然就做好了呢?人际关系自然就经营好了,家庭关系自然就维系好了呢。
如果我们都是靠冲动和情绪,不多闻,多见地去学习,遇事情的时候,总是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我们的事情要如何做好,关系如何维护,家庭如何经营?
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为本,意义很深刻。当我们自己守口,守好我们自己的行为,多增加自己的见识,没有后悔的事情,没有过失。如果我们是这样一个君子之风,谁又不愿意和我们共事呢,谁又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呢?
这个时候禄也在其中,情也在其中,我们的生意也在其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在其中。我们从这里提出三个关键词,第一,多闻多见,就是多学习,让自己变得博学多识。
第二存疑,当有疑惑的事情,要懂得放下,把它保留起来,然后我们通过多闻多见,博学多识,学而思,通过学习,不断地思考,可以解除自己所存的疑惑。第三,谨言慎行,祸从口出,我们讲话要注意,我们的行为要注意。
如此这三个要领,如果我们掌握了,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顺遂,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和谐,我们所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会变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