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沉醉在名利场,因此而迷失了自我。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引用《道德经》观点,阐述只有虚静去欲、守中适度的处世哲学,才不会为世事所迷、为物欲所困、为诱惑所动,才会心境明净,时刻保持智慧之心,回归真我。同时强调,“虚静”并非心灰意懒,“去欲”并非不思进取,而是要在一定的底线下合理合法地作为,达成人生目的。全文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值得推荐。
【图网侵删】
笔者曾经常常夜不能寐,痛苦不堪。导致失眠的原因是欲望在作祟。试列举一二如下:
我和爱人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适中,也根据自己的预算初定了户型。到了售楼部,销售人员又极力推荐我们买别的户型,因为这个户型比原来设定的更加经济实用,只不过面积有点大,总价有点高。后来,单位同事听说我要买这个楼盘的房子,又在旁边提醒:这个楼盘位置有点偏,配套也不完善,开发商实力一般,建议我买另外一个楼盘的房子。于是,是根据自己的实力而定,还是买大一点的户型;是选择这个价格相对较低的楼盘,还是换一个楼盘再看看,这些在我的脑海中纠缠了许久。因此,我失眠了。
单位领导和我说:部门中层管理岗位有几个空缺,总经理室很看重你,你是其中的人选,好好干!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头脑中,时而憧憬着被提拔的快乐,又担心被别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把位子抢走。时而认为自己多年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本来就应该提拔,然后又担心这是领导在给我画饼,随即又猛然想到自己在某个场合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情,会不会传到领导耳朵里,影响自己提拔晋升。因此,我失眠了。
小孩要上幼儿园了,如选择小区配套幼儿园,好处是价格便宜且离家里近;不如意之处是规模比较小,几乎没啥设施,老师经验也不足。如选择远一点私立幼儿园,好处是规模大、设施全、环境好、教学比较强;坏处是价格贵,距离远,不便于接送。选择小区配套的,又担心小孩会输在起跑线上;选择远一点的私立幼儿园,家庭经济状况就会更加捉襟见肘。因此,我失眠了。
......
老是失眠,长此以往,身体会垮。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有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脱离客观实际放大自己的欲望,因此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从而难以做出选择或者是做出了不切实际的选择。
《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天地无所偏爱,对待万物如同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其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对待老百姓同样如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其自然发展。天地如同风箱,越空虚就越不会枯竭,越鼓动气流越生生不息。言辞法令越繁琐反而会加速败亡,人应保持虚静之心,恪守中正之道。本章核心思想仍然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万物、社会万象本身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所以才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认知,进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烦恼。从修身层面来讲,人只有学会虚静去欲、懂得守中适度,才不会为世事所迷、为物欲所困、为诱惑所动,才会心境明净,时刻保持智慧之心,回归真我。
一方面,要学会虚静去欲
方孝儒在《逊志斋集》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少年时期的方孝儒与一老者经过闹市,他发现老者能将沿途所见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凡触乎目者,漫不能记”。于是他询问老者诀窍,老者言:“心之为物,静则明,动则眩。子观乎车马,得无愿乘之乎?子见乎悦目而娱耳者,得无愿有之乎?人惟无欲,视宝货如瓦砾也,视车马如草芥也,视鼓吹如蛙蝉之音也,则心何往而不静?”
沿途“车马”以及“悦目娱耳”之物其实都是人内心欲望的源泉。《道德经》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欲望会让人的思想嘈杂,欲望会让人迷失了自我。只有彻底摆脱功名、利禄、贫富、得失的束缚,才能使心境清明洞彻,游心于天地,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才能胸襟恬淡、人格洒脱、外扰全消、专心致志,才能回归最合适的天道和人道。
人毕竟是背负一定责任的社会性动物,要完全荡涤人欲,完全内心虚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追名逐利是人们处世必须经历的重要内容。即便是古代那些看似超脱于人世的隐士们,难道他们没有借此沽名钓誉之意?因此,笔者认为:“虚静”并非心灰意懒,“去欲”是去除不切实际的欲望,并非不思进取。
笔者同样认为,学会虚静,就是要在市场经济下,在物欲横流中,始终抱有积极的淡泊心态,始终以淡泊健全的心态去面对名利得失;通过遵循客观规律,遵守底线规则的方式去合理合法地达成自己欲望目的。
追名逐利不是水中望月、得陇望蜀、贪得无厌;而是为官者虽身居高位,却始终能洁身自好;为民者虽低位平凡,却始终能积极进取。虽置身凡尘俗世之中,然精神世界始终超脱于物欲之外,得意时,不狂妄自大;失意时,不沉沦沮丧,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管子·心术》言:“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少年方孝孺听了老者的话后,“退而养吾心三年,果与老人无异”。可见虚静、超脱和淡泊情怀的形成,是一个格物致知、炼狱净化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另一方面,要懂得守中适度
笔者认为,所谓“守中”是适中的意思。人无论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恪守一定的底线。因此,要走大道,舍弃大道而选邪门歪道,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笔者单位有个负责信贷审批的同事,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尽职尽责、老实本分,然而有一天他却几天都没有来上班。后面才知道,原来他被双规了,为了供自己女儿出国留学,他违规发放贷款、收受贿赂,涉案金额巨大,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笔者单位还有个年轻的干部,为了养网红、养小三,为了偿还赌债,利用自己职权找同事以及客户集资,窟窿越来越大,最后选择跑路,人间蒸发。
古时候有很多皇帝妄想逃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通过服食金丹的方式来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最终沦为历史的笑柄。
这些案例都说明守中适度的重要性。
与淡泊相反的是人类的欲望。“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唐太宗《贞观政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人的欲望无穷,然人的能力、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且社会是有规则、有底线的,超脱自己的能力、精力和生命范围,游离于社会规则底线之外,不仅得不到幸福,反而会招来灾殃。
因此,人在面对欲望时,要学会权衡、学会取舍。画家黄永玉说:“专注的人失去周围的一切;从长远来看,他得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一点。”我们要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为功名所迷、不为物欲所蔽、不囿于个人利害得失,用虚静守中来荡涤内心的杂质,还原真我,回归踏实做人的根本。
知足,才能守中;守中,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