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洁儿自在,安心生活,过自在的人生。
父子之间不责善。—— 孟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动荡,有时候还是对对方要求得太多,家人之间相处也是。
父母对孩子会有要求,孩子也会要求父母,哥哥会要求弟弟,弟弟也会要求哥哥,夫妻有时也会互相要求。
家,是人生中重要的修炼场。
比如有时候,我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他情绪不佳的时候会反问说,你自己都没有做到。虽然听他这么说心里挺生气的,但是过后想一下说的情况属实如此。
家人之间有时候是希望对方变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当你希望对方怎么样,自己先身教做出来,而不是相互指责对方做的不够好。
孩子好的时候,父母是很开心的,孩子有成就,父母也是引以为傲的。同样,父母好的时候,孩子是受益的,父母成就高,孩子也可能有更多可利用的资源。
但是,有一个重点是,要以真诚的感情相处,不论对方有成就也好,没有成就也好,都没关系,内心的真情是不变的。
孩子对父母的孝,真正稳固的,长久的,是出自真感情的孝,不为父母的夸奖,也不为别人的评判,更不是因为迫于别人的压力而勉强去做。
孩子不能过分对父母提过多要求,对父母过于挑剔,使自己变懒,变堕落,变得不长进。
孩子想给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条件,想关心父母,是发自内心的想对他们好。
而有时候,父母的要求和想法,可能不一定与孩子的一样,这时候容易有矛盾。
孟子说的:父子之间不责善。南怀瑾老先生的解释是:这个“责善”的“责”,就是责备求全的意思,“不责善”也就是不要过分求好。
随着成长,逐渐意识到,是否有矛盾不是重点,重点是面对矛盾时,自己是怎么做的。
比如,以前,如果是内心不赞同或不想因为受某些压力而被迫做出些决定的,会有情绪升起来,甚至会强烈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结果往往容易会伤到父母和家人的心,也不利于自己的提升。
后来,通过记录和学习,领悟到了要如何做些调整,在类似的情景中,自然地有了不同的反应。
渐渐地,可以做到对有些事情,就算是观点不同,价值观不一样,也能静静地听对方说完,不需要很激动地生气,反驳,指责,而心里依然坚定自己的想法。
如此,都尊重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虚空济老师在有一段视频说得挺全面的:
其实起情绪恰恰说明我们的无能,软弱,对自己的不认同,才会起情绪。
当你内心变得更强大的时候,你不需要起情绪,我可以静静地听你讲,但是我不会照着你说的去做。我会尊重你,但是我有我自己的价值观,我会理解和认同你,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行为。
因为你已经大了,你已经可以独立了,你已经有自己的价值观了,你已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变得强大了。
如此,是自己能够并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承担后果。就如傅佩蓉老师说到家庭亲子关系时里提到的三点:自我觉醒,自我承担与自我安顿。
而家人之间观点的某一次的不认同,并不是对之后一切相处的否定。因为家人能在一起是特别的缘分,彼此还是会想到对方,需要做的事情,还是会去做。
人总是要成长,每一次的变化,虽然依然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也会多一些成熟与稳重。
在每一段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在正念中,便会成为关系更广阔生长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