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351天。小雪在文学交流群中布置作业,就自己童年记忆中的食物,写一篇多年以来“留恋”和“难以忘却”的“特殊味道”的主题作文,脑海里第一闪现的就是儿时吃到的娘做的炒鸡蛋。
大约在我6岁左右的时候,初冬的一天,暖阳高照,空气清新。我发高烧了,娘给我穿得厚厚的,围得严严实实,带我去村大队部保健站打针,我浑身没劲儿,娘在我家院里,怜惜地抱着我,晒着太阳,安抚着我。
那时家里还很困难,娘问我想吃什么?我摇摇头,什么也不想吃,娘像自言自语:“怎么也得吃点儿东西。”
娘哄着我让我坐在院里的小凳子上,然后她走进北房,用小铁锅在煤火上吵了一个鸡蛋,拿了半个白面馒头,从北屋出来,重新把我抱在她的腿上,坐在小凳子上。
我依偎在娘的怀里,娘一口一口地喂着我,馒头就着鸡蛋,好吃,吃出味道的我,味蕾欢喜起来,吃得很香,也很享受在娘怀里的感觉。
吃着吃着,炒鸡蛋没了,馒头还有一点,母亲用馒头擦着锅底,将油香和鸡蛋的残渣充分粘到馒头上,再喂到我的嘴里,“好吃,好吃”我声音弱弱地说,没有吃够,娘看着我巴望的眼神,说:“就吃这么多吧,吃多了也不好。”我乖乖的,没有再要。
吃过了香香的炒鸡蛋,享受了娘怀抱的温暖,心情高兴,身体也顿时轻松起来,病好了一大半。这个画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自从吃了那一顿由娘做的炒鸡蛋,还有点盼望着自己生一生小病。因为只有生病了,娘才得空抱抱你,享受一下在娘怀里的温暖,也才能尝到娘炒鸡蛋的味道。后来好像再没有了这种待遇,因为我从小身体很结实,不爱生病。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过娘为家人做的大盘炒鸡蛋,姐姐们炒的鸡蛋,自己炒的鸡蛋,饭店的炒鸡蛋、鸡蛋饼等,但一直没有小时候那种吃不够的香到心脾的特殊味道,还是想念那口小铁锅,念想娘炒鸡蛋的味道。
后来,我生了女儿,回娘家住满月,我“撒着娇”让娘给我再炒一个鸡蛋,就一个鸡蛋,问娘还有没有小铁锅,娘说“那种小铁锅太小了,现在生活好了,小铁锅没用了,都是大炒菜锅了。”
娘兴致很高,洗锅,开煤气火,放油,打碎一个鸡蛋,还嬉笑着说“哎呦,这一个鸡蛋咋炒嘞?”我抱着孩子,远远地看着,想象着一会儿娘炒好鸡蛋的味道,都快流出口水了。
炒鸡蛋出锅,娘递给我一块儿馒头,接过我女儿,我开始就着鸡蛋,吃着馒头,品着,品着,倒也是香喷喷,但已没有脑海里留存的一模一样的“味道”了,娘看着我吃。为不使娘失望,我兴高采烈地说“好吃,好吃。”娘看着我,眼里满是慈爱。
我知道,在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味蕾单纯,一个炒鸡蛋的香味能够塞满你整个身体;儿时的小铁锅,煤球火,精纯的香油,把娘的爱意炒出了“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一直让我记忆到现在,我很庆幸也非常感谢我的记忆。
一辈子有多少这样美好的时刻,被我们忽略,当下、当时看似平常的一件事,匆匆而过,不留痕迹,淡忘遗忘,我们未免都活得太匆忙、太功利、太粗糙了。
即便工作紧张,生活不易,只要你身“慢”下来,心“沉”下来,保持“正念”,每天都有“美好”发生,如果你再用手码字、写字记录下来,去细细感受和品味,生活将会变得大不一样,试试看,相信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获里不单单会有“妈妈炒鸡蛋的味道”,还会有“妈妈水煎包的味道”“爸爸在厨房忙碌的背影”“你的宝宝所有第一次带给你的欣喜”“工作日见贤思齐的收获”“早晨拉开窗帘看见第一缕阳光的激动”……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美好、温暖和欣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我们是否用心,有没有发现美好、温暖和欣喜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