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带着懵懂,怀着憧憬,跨入胡集中学高中部学习。
在胡集中学读高中的三年,是到目前为止的我的人生中,记忆最深刻也最值得怀念的三年!三年中有太多太多的当时不觉得,而现在被回忆起来视若珍珠的段子!每每谈及回味无穷又唏嘘不已!而其中的弄潮文学社,也是我三年高中生活的亮彩之笔。
八十年代的农村中学,生活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虽然常常被饥饿困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朝气澎拜的对生活的热情。弄潮文学社在我们文科班几个同学的提议和班主任孙玉正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悄然诞生!我担任编辑工作。
那时候的农村,电视机都少得可怜,我们能接受到的资讯和信息几乎为零。但我们都有一颗淳朴敏感的心。农村的孩子其实是不善于交流的,我们把所有青春的烦恼,青春的热情,青春的多愁善感都化作文字流淌在笔端,都是真情实感!所以,当时的文学社其实也是同学们情感交流与宣泄的载体,常常能收到优美感人的散文诗歌的投稿。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写随笔。春秋的黄昏,我们喜欢拿本书,到田埂上读书,夕阳的余晖、薄暮的朦胧都能触动我们诗意的情怀;周末回家,看到父母的艰辛就羞愧自己的不努力;小小的进步或考试的失意;对不良现象的抨击;青春的萌动等等等等,都会肆意成一篇篇的随笔。
那时候没有电脑,所有出版的刊物,都是手工刻字排版再油印。孙老师的宿舍就是我们的“编辑部”。每一期刊物都倾注了我们满腔的热忱和心血!从征稿、筛选、排版、刻字、油印都是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来完成。没有任何报酬或奖励,但编辑部的同学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并以能进“编辑部”为荣!每期的刊物一出来,同学们就争相传阅,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油印在刊物上,那种喜悦与激动无以言表!
当时还没有“社团”这个概念,记得学校每当有联欢会之类的活动,除了各个班级会出节目外,弄潮文学社也会作为一个单位出节目,我还代表过文学社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过诗朗诵,现在想来真是初生牛犊!弄潮文学社的影响还扩传到了外校,这在没有通讯工具的当时,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社长于照华,外联能力也超强,还组织我们跟其他文学社交流经验;以文学社的名义组织参加省市的征文竞赛等,我的一篇《我就是我》就获得过江苏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奖品是一双回力牌的球鞋,获奖证书寄到学校,上面还有当时负责文教的梁咏仪副省长的亲笔签名呢!
当时的资讯娱乐甚至阅读都十分匮乏,弄潮文学社的存在,无疑给我们贫瘠的高中生活增添了无限靓丽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社,更是我们青春的见证与承载!如今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晕头转向,求生存的打拼也早已让我们失去了柔软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敏感,许许多多的见怪不怪把一颗文学之心研磨得粉碎!这让我更加怀念那份简朴、那份贫瘠、那份情怀!
我的弄潮!是我魂牵梦绕却又回不去的青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放下了许多生命本质之外的追逐。正在努力回归简单温暖自由的生活,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让我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对话我简单的生活!
G_��G_Qњ��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