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六章
底下院里人
周秉云从周维学家回到自己家里,慢步进门快动作上炕,上了炕拉开被子,没脱衣服就躺下啦,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因为跟大家在一起玩了一夜。
第一缕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觉得有些不自然。只是自己内心的不理解,还是父亲不愿意出头。他的家庭结构跟周维学的家庭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怎样,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的,耐着性子等老天爷安排吧!此刻就是想睡觉。
他是另一门见人。是男士年龄最小的一个人,是个有理想有家族观念的人,也是怀念前辈的孝子。每当清明节,总看到他代表着这门人,来到每个故去人的坟院里,爬到跪起的烧上一份纸。
看是一个积德行善的人,就是在生活当中好机会急忙等不上,他是周成华最小的孙子。
周家湾里这么多人口,是周成泰和周成华哥俩的后代。成华生了八个儿子,比成泰多三个儿子。土地面积自然比成泰多三份。成泰是哥哥,成华是弟弟。哥俩到底是一个祖父,还是一个曾爷,还是一个高爷,反正不是一个父亲。绝对是一个祖上。无论是庄院,还是农田,哥哥处处让着弟弟,由他得上份!
相传宋朝大将杨令公数儿,越数越少。十九世纪初期,成华也跟杨令公相似,儿子越来越少,杨令公的儿子是上战场,杀敌而献出生命。成华的儿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大,老二,老三,老五,老七,不同年龄,不同时间段得病去世。剩下老四,老六,老八弟兄三个。
老四和老六,早些年就在甘肃省环县南湫乡戴家洼行政村白家渠自然村安家落户,而且在那里买了许多田地,也算是周家湾里土地的组成部分。
老八没有离开周家湾,一直和周成泰的后代在本村一起生活共事,和周维学的家墙连墙,是最近的邻居。
老八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周秉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是最小的儿子,其中,二房妻子生了六个。
头房妻子是二房妻子的姐姐生孩子的时候没有被照顾好,晕血了,孩子和妈妈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八的前后两房妻子不是本地人,是一家人,是亲姊妹。她俩的父亲叫田云德,是逃荒过路人,一家九口人,到了计嘴子自然村,有闲窑洞就暂时住了下来。老两口带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一共八个孩子。本地人劝他们在这里落户,是有目的的,因为有四个女儿,而且女儿也长得漂亮。
听说田云德是田老庄人。
有一天,他外出时,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他现在的妻子领着六个孩子,问明原因:家乡遇难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离开故乡,在路途中不幸丈夫遇难。剩下他们娘儿三个,无依无靠,走在路上没了安全感。到了中宁,遇见了姓门的年轻人收留了他们娘儿三。
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很小。为了孩子,母亲只好与姓门的年轻人结婚,过日子。婚后十年时光,两个人又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人口逐渐增多。生活没有保障,听人说南方山区好生存。一家人就离开了家乡,向南找生活出路。人口多,行路慢。没有走上几天门家丈夫得病,逃荒路上没有医治的条件,只有死路一条!
娘儿七个在路上行走更困难了,没有一个主事人。三天两头吃不着饭。一天走不了几里路,也没有目的的走着,只能是向南前行,走几里算几里。哪里都没有家,哪里都有家,朦朦胧胧,糊里糊涂的过一天算一天。
后来在路上遇见了田云德。
田云德也是个不富裕人。收留了他们娘儿七个,加上本人八口人生活就是没有保障,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家里九口人,生活更没有保障,只能继续向南没有目标的前行。
那时候当地外姓人比较少,而且住的都是几家老户,每户都有好十几家人。互相不能连续结亲家。本族更不能通婚。来了婚姻缘当然得留下来。
大女儿嫁给张岔庙湾子马家,是马生文的母亲。
二女儿嫁给周家湾里周家周成华的八儿子为妻。一年后生孩子时不幸遇难,娘儿俩与世长辞。老八知道岳父一家人,在计嘴子没有更多的农田,仍然过着饥貧的生活。为了解决他再续妻和岳父家的生活困难。托媒婆又去岳父家提亲,说明财礼钱用农田、庄院顶。岳父岳母当然同意再续亲。一家人依靠农田、庄院搬到了周家湾落户。
三女儿嫁给了甘肃省环县南湫乡赵家洼村任家任启忠为妻。
四女儿门玉兰,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好嫁给大她十二岁的姐夫周老八为妻。
门玉兰特别有功劳。让娘家人脚踏实地的成了周家湾人。又给老八生了七个儿女。让老八成了周成华这一门间最鼎盛的一家人。
门玉兰真的是个特殊人物:第一个特殊点,使娘家人有生活出路。第二个特殊点,漂亮,有女人的优点。第三个特殊点,嫁给了姐夫。第四个特殊点,丈夫大她十二岁。第五个特殊点,给周家另一个门间延续了更旺的香火。让老八在弟兄八个人中,儿子最多的一个人。
老八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是成华最小的儿子,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父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哥哥们都自身难保,唯独他一个人在周家湾住下来。靠自己的能力成家立业。他唯一的家财也就是庄园和农田。他这样做帮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应该表扬。
老八有功劳,成就了门玉兰娘家一家人有生活出路,有安身之处。也成就了门玉兰在姊妹当中最有功劳的一个,是娘家的功臣。两个有功劳的人在一起过日子。更幸福的是老八,吃亏人是门玉兰。
老天爷不亏待门玉兰。她享了儿女的福。她生的老大是女儿。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是儿子,老六老七是女儿。三个女儿虽然没有在她身边,都出嫁了,但是三个女儿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好,经常照顾母亲。
老八是福人,有优越的婚姻,可是福人也有痛苦。大儿子两岁那年,他家厨房里发生了火灾。农家人烧饭时用的是柴火。大儿子在灶堂柴堆里玩,灶火门口的柴火掉下来,把灶膛里的柴堆引着了,钻在柴堆里玩耍的大儿子就这么把命给送在了火堆里。这次灾祸对于中年得子的老八打击很大,使他多年来的泪源!从此以后也不打算提高生活水平,一日三餐,不管任何闲事。
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条件比较差。三儿子周秉铎知道父亲不管闲事,他十六岁就出门在外打工,为家里提高生活水平而拼搏。弟弟、妹妹长大了,他才带着妻子到内蒙安家落户,那里生活条件非常好。一家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四儿子周秉清成家以后,看到汪家原岳父那里条件比较好,就把家搬到那里居住。有农田可以种,有草山可以养羊。算得上富翁。把三山井村的房屋留给母亲住。时常回来看望母亲,给母亲一定的人民币。
五儿子周秉云一只陪伴在母亲身边。多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守候在故乡周家湾。以农耕为基础,也养些羊。在姊妹的关照下,他更关照于母亲。长期以来没有个好运气,也不是说老天爷不给他运气,而是他一直守候在老家,更重要的是守候母亲 ,也没有想着离母亲而去,为自己谋一番事业。
老天爷指定给门玉兰一个儿子,守候在她身边。以优厚的待遇等候他的小儿子去享受。这份待遇没有门玉兰的份儿。门玉兰得病去世后的第三年,小儿子有了机会,得到了更大的横财。政府决定把周秉云在红寺堡庄院那块儿征用。给他补了两套楼房,百万人民币。有了人民币,他也娶了媳妇儿。住进了楼房,一家三口人生活达到了高水平!
门玉兰的娘家人。刚到周家湾一穷二白。若干年后,人口曾多,经济收入更强。受过苦难的人,在过日子这方面特别的精细,有打算。三户人家个个都有存粮有余钱。国家出台了搬迁政策,他们相应党的号召也搬到了三山井村,安家落户,日子过得红火,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