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相信直觉》5:能力×运气。6:快乐工程学。

《别相信直觉》5:能力×运气

能力是你在这一行中学过的知识,是你做过的经验,是你合作过的伙伴,是你取得过的成绩,是你犯过的错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用你的收入来代表。

同样的机遇摆在不同的人面前,能力强的人更能用好它。


能力和运气的乘法关系。

「努力」是你花时间、追求数量。别人投15份简历你投30份,你很努力。「能力」讲的是质量,是你简历的含金量高。

努力在很多时候是「r策略」,广撒网,失败多少次无所谓,抓住一次机会就好;能力是「K策略」,最重要的机会只有这么几次,你不但要抓住每一次机会,而且还要把它用到极致,发展壮大。

对相亲、找工作这些事来说,努力很重要;而对于把一家公司做大做强这种大事,则是能力更重要。

Airbnb公司的成长史会让你对硅谷创业圈有更多了解。

Airbnb公司的“初心”听起来并不是很靠谱。有两个年轻人,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乔·盖比亚(Joe Gebbia),是在艺术学校认识的校友,一起在旧金山租了个公寓。

2007年10月,旧金山有一次大型集会,当地酒店被预订一空。两人当时正处于失业状态,很缺钱,就想到他们租住的公寓还可以再挤进来几个人。这好像也是个服务,他俩可以给住客提供气垫床和早餐。广告发出去,真的有人来租住。

事情到目前为止都很寻常,世界上不知道多少年轻人都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接下来,失业青年切斯基和盖比亚,做了一个不太寻常的决定。他们想把「临时借住」这个事儿变成一门生意,而且不是他们自己给人提供借住,是他们办一个网站,让谁家有空余房间都可以提供借住服务。

两人正好有个共同的朋友叫内森·布莱克奇克(Nathan Blecharczyk),是个计算机高手,帮着搭好了网站。

当时网站的名字还很长,叫 airbedandbreakfast.com,意思是“气垫床与早餐”。

请注意,这时候的商业模式是你到我家来借住,我自己同时也在家,是咱们挤一挤,我给你提供早餐。这跟Airbnb现在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网站搭好了,可是没业务。大型集会并不总有,平时人们的习惯毕竟还是住旅店。干了一段时间没啥收入,切斯基和盖比亚信用卡上还积累了两万美元的债务,程序员布莱克奇克一看没啥前途就到波士顿找工作去了。

切斯基和盖比亚还是不死心,就专门去有大型集会的地方推广业务。德州奥斯汀市每年都有个叫做「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简称SXSW)」的集会,能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极客和创新者,两人就去了。结果业务还是不怎么样,不过他们在西南偏南上认识了一个硅谷人,叫迈克尔·塞贝尔(Michael Seibel)。

塞贝尔在硅谷人脉极广,对切斯基和盖比亚的业务似乎很感兴趣。

下一场大型集会是在丹佛举行的2008民主党大会。切斯基和盖比亚又杀到丹佛,业务还是不行,不过两人搞了个新生意。他们以奥巴马和麦凯恩为封面人物,分别包装了一种早餐麦片在现场卖,卖得不错,正好偿还了之前的债务。可惜这种蹭热度生意是不可持续的。

这时候塞贝尔给两人介绍了一家硅谷的创投公司,叫Y Combinator,简称YC ——这家公司至今非常有名。YC当时的CEO是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此人就是极客名著《黑客与画家》的作者,硅谷大佬级的人物,江湖地位远超李开复在中国。

格雷厄姆对切斯基和盖比亚的商业模式不是很看好,但听说他们在民主党大会上卖麦片,觉得精神可嘉,就给了2万美元的种子基金。于是他们把程序员布莱克奇克又招了回来,团队又生存了几个月。

就在这时候,Airbnb迎来了顿悟时刻。

有个乐队鼓手要出门参加巡回演出,房子没人住,想把整个房子都交给Airbnb出租。切斯基和盖比亚本来觉得这不符合公司商业模式,因为他们的设想是房子主人在家跟客人一起住,这才能给客人提供早餐——但是鼓手这个需求也真是一个启发,也许人们更喜欢主人不在家的空房?

结果果然如此。于是切斯基和盖比亚改变初心,把商业模式变成短期出租暂时没人住的房子,网站名也变成更好记的 airbnb.com……他们的业务终于起来了。

然后就是时来运转,格雷厄姆的好朋友、红杉资本合伙人格雷格·麦卡杜(Greg McAdoo)认准了airbnb,提供了一笔大规模的启动资金……剩下的就都是历史了。

这段故事还有个小花絮。2014年,格雷厄姆不再担任YC的CEO,YC迎来一位新CEO,他是谁呢?他就是现在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硅谷总能发生有意思的事儿是因为他们有个圈子。

奥特曼一上任就去斯坦福大学讲了个创业课,提出一个成功公式:

创业成功 = 想法 × 产品 × 执行力 × 团队 × 运气

其中「运气」是介于0到10000之间的一个随机数。这个公式里最重要的变量显然是运气。

考察Airbnb的创业故事,运气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遇到了大型集会的缘起,有硅谷创业圈的大佬给投资,得到了改变商业模式的灵感。而且切斯基和盖比亚也非常努力,他们曾经是哪里有大型集会就去哪里推广业务,可谓是不屈不挠。

但努力和运气还不足以解释他们的成功。还需要能力。

有一种办法可以系统性地分析能力和运气的关系。有研究者专门考察了那些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得比同行要好10倍的公司,他们组成了「10X俱乐部」。像生物制药领域的安进公司(Amgen),芯片领域的英特尔公司,保险行业的进步保险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都曾经在至少20年的时间内,表现比同行要好10倍以上。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你需要很好的运气。就拿安进来说,当初是偶然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天才科学家叫林福坤,发现了一种能帮助肾脏产生红细胞的蛋白质,让安进研发成了一款药叫Epogen——那可是为生物技术史上最赚钱的药物之一。

要是没有这样的运气,安进不可能是今天的安进。

为了系统性考察运气对这些10X公司的重要性,研究者要一个一个统计它们都经历了哪些「好运事件」。所谓「好运事件」,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公司的行动:它不是你主动创造出来的;

2. 事件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事件中有不可预测的因素。

根据这三个标准,研究者发现,每一家10X公司平均遇到过7个好运事件。

这样说来,运气太重要了,伟大需要运气。但是先别急,研究者并没有只统计10X公司的好运事件,也统计了跟它们做同行的那些普通的、平庸的“1X公司”。

比如有一家对标安进的制药公司叫基因泰克(Genentech),研究者发现它也经历过一些关键好运事件。比如它曾经因为只领先别人一点点,抢先制造出了人工胰岛素,而率先进入了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

那像基因泰克这样的公司为什么没有达到10X的规模呢?是不是因为它们的好运事件太少了?并不是。

研究者发现,在好运事件上,10X公司和1X公司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事实上,10X公司平均遇到了7个好运事件,可是1X公司平均遇到了8个好运事件!

这也就是说,普通公司有着同样多、甚至可能更多的幸运机会,只是它们没有抓住,或者没有抓好,它们对运气的运用不如10X公司。10X公司之所以强,是因为它们能把好运的效益给最大化。

这里面有能力问题。

再看Airbnb,是,它运气很好,但是两个创始人的能力也很突出啊。切斯基和盖比亚积极接触硅谷大佬,建立关系网络,申请YC的支持,一旦发现自己原本的创业想法不如新想法好就立即就转向新想法,这都是一般年轻人能做到的吗?

新冠大流行期间,Airbnb的业务量下降了72%,结果公司迅速削减成本,转向更关注长期住宿。他们大方给客人退款,解雇员工时给了很慷慨的遣散费,积累了很好的声望,进一步打响了品牌……结果2020年的利润表现非常好,IPO估值竟然超过了1000亿美元。

这些高水平决策都是能力。能力遇到坏运气也能变成好运气。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能力和运气的关系。像Airbnb这样,几个既没有独门技术也没有什么经验积累的年轻人,因为一个好想法就能创业发大财的硅谷神话,其实不是典型的。更普遍的创业成功者其实是中年人。

有人调查了270万个企业家,发现美国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是41.9岁。而且只要是在60岁之前,他们创业的时间越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

那你说是不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传统行业,高科技行业应该是年轻人的天下呢?也不是。高科技行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更大,是42.3岁。

普遍的情况是,成功的创业者不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外行,而是中年内行。这些人通常已经在相关领域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统计表明,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没有经验的人的两倍。下面这张图特别能说明问题 ——

你创业之前在这个领域中工作时候的收入越高,你创业之后,你那个公司的利润就越高。

Airbnb那个故事里之所以外行有机会,是因为那是一个全新领域。对成熟领域来说,往往是这个领域中的优秀人物出来创业是最好的。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est Labs的创始人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此人在四十多岁创业,主打产品是一款家用温度调节器。

创业之前,法德尔在飞利浦担任过工程总监,他在那里学会了管理团队和融资方面的经验;他还担任过苹果的高级副总裁,他在那里学会了怎么改善用户体验。也就是说,在创办Nest Labs之前,法德尔是硅谷履历最好看的员工。他更年轻的时候犯过很多错误也吸取了很多教训,他积累出来了强大的能力。

赛斯说,法德尔的路线代表了一个更普遍的创业公式 ——

1. 你要花很多年积累专业知识和关系网络;

2. 你证明了自己在这个领域已经很成功;

3. 到了中年,抓住机会独立出来创办自己的公司。

简单说,机遇确实喜欢有准备的头脑,而中年人确实是有能力的。

天赋本质上也是一种运气,但能力是可以积累的。能力是你在这一行中学过的知识,是你做过的经验,是你合作过的伙伴,是你取得过的成绩,是你犯过的错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用你的收入来代表。

同样的机遇摆在不同的人面前,能力强的人更能用好它。

老一辈的教条过分强调能力,新一辈的故事过分强调运气。更准确的认识是能力×运气。





《别相信直觉》6:快乐工程学

1.人其实不太擅长评估做某件事是否快乐。

2.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一个是没有「活在当下」,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我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做快乐的事。

3.你有权做一些快乐的事,你需要了解哪些是真正快乐的事,你可以自己调节快乐。


快乐。

先辨析一下概念。「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经常通用,对应到英文也都是happiness,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它们可以有区别。这一讲说的「快乐」,也是赛斯书中的「happiness」,是指做特定的事带给你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问你快不快乐,问的是你此时此刻是否感到快乐。

跟「快乐」相区别的「幸福」,更精确的英文是「well-being」,指的是持续一段时间的满足感,是你对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问你幸福吗,问的是你的整体生活。

对搞研究来说,关键在于,幸福是个稳定的变量:现在问你,过一小时再问、过两天再问,你会给相同的回答。快乐则是个时刻变化的变量,可能你刚才跟朋友聊天讲笑话很快乐,一小时后中国队比赛又输了,你就不快乐了。

概念清楚了。不研究幸福,只研究快乐。

做什么事儿让我们感到快乐?怎样增加快乐?这里面有学问。

有一个多人合作的超大规模研究项目叫Mappiness,用客观方法统计了做各种事情让人感受到快乐的程度。受试者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APP,这个APP会每天都随机地跳出来几次,问你三个问题:

1. 你此事此刻正在做什么?

2. 你跟谁在一起?

3. 你觉得你现在有多快乐?在0-100分的范围内打分。

就这样用了几年时间,研究者收集到来自6万多个受试者的300多万项快乐测量。他们把所有活动分成了40类,精确统计了每一类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程度。先看结果——

上面把40类事情按照快乐程度排序,每项的分数是相对于“什么都不做”的分数差。如果分数是正数,就说明做这个事儿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可以说它带给了你一定的快乐;如果分数是负数,那就说明它带来的是痛苦。

所有事情中最快乐的一项是性,14.2分;排名第二是去剧院观赏戏剧、舞蹈或者音乐会,9.29分。最不快乐的事情是卧病在床,-20.4分;再其次就是工作和学习,-5.43分。

这就是关于做什么事让人快乐,目前为止所能知道的最客观最精确的统计数据。你会立即发现其中有些项目的得分跟你想的不一样,别着急,有可能是你想错了。

人其实不太擅长评估做某件事是否快乐。这是因为通常都是在这个活动的事后或事前估计它快不快乐,要么靠回忆,要么靠预测,那都很不准确。

比如说,有个人正在评终身教授,你问他能不能拿到教授头衔这个事儿对你今后的快乐程度有多大影响?他可能会说拿到终身教职会让我从此之后都很快乐,如果拿不到,可能我此后都很不快乐。

然而等到结果出来之后,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对若干个这样的人进行实时考察,你会发现他们之中拿到教职和没拿到教职的人的快乐程度是差不多的。人该快乐的时候还是快乐,该不快乐的时候还是不快乐。

研究表明,像职业晋升、跟心爱的人分手、你反感的政客上台这些大事,对人的快乐并没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决定你快乐与否的其实还是你每时每刻做的那些事。

预测不好做,那回忆总没问题吧?如果你不久前刚刚经历过这个事儿,你总该记得自己当时的快乐或者痛苦程度。其实也不是。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在回忆一段经历的时候,不是根据这段经历中每时每刻的感受进行评估的,甚至我们对这段经历的长短也没有很深的印象。我们是根据“峰值”和“终值”进行评估——也就是这段经历的最高点有多快乐,或者最低点有多痛苦,以及临近终点时候的感觉。比如你想想自己的高中生活,是不是只记得那几个点。

回忆和预测都不准确,这就是为什么Mappiness这项研究如此重要。Mappiness是在你正在做这件事儿的时候,现场问你,你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为了把真正的快乐体验最大化,应该以Mappiness这个研究的结果为指引,去规划各种活动。赛斯甚至建议把这张排名表打印在手机壳上,以后在选择做不做一件事儿之前先查表……

Mappiness排名中有五项活动的快乐程度被人们普遍低估了——

1. 去博物馆参观展览,8.77分

2. 参加体育运动,8.12分

3. 饮酒,5.73分

4. 园艺,7.83分

5. 出门购物和跑腿,2.74分

这些大都是些需要你“动起来”的活动,具有主动性。

另有五项活动的快乐程度则是被高估了,以为做这些事很快乐,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快乐——

1. 睡眠休息和放松,1.08分

2. 电脑和手机游戏,2.39分

3. 看电视、电影,2.55分

4. 吃饭和吃零食,2.38分

5. 上网浏览,0.59分

这些都是些比较静止的活动,不消耗太多能量。

也许是因为平时总有些疲惫感,不想动,就会倾向于认为像躺在床上玩手机这种活动会很快乐,但实际上真的躺着玩的你并不感到那么快乐。我们倾向于认为出门去看一个展览什么的会很麻烦,但是你真在路上了,你其实感到很快乐。

这个教训是应该多做一些更积极主动的事儿。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尤其数字经济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娱乐,可现实是人们普遍都不快乐。任何时候调查,说自己感到快乐的人都只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为什么大家没有得到更多的快乐呢?

一个原因是没有「活在当下」。

很多人整天都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享受美食,一直在想着明天的工作;散步的时候没有好好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心里在计较昨天演讲的表现,那你肯定是不快乐的。

有人做过一项研究,除了问你在干什么、快不快乐,还多问了一个问题:你在想别的事吗?结果发现在46.9%的时间内,我们都是在一边干着一个事,一边脑子里想着另一个事。研究者对此的总结是「人的思绪是一种游离的思绪,而游离的思绪是一种不快乐的思绪。」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应该学点「正念(Mindfulness)」。正念能让你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你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你会更快乐。

这么多人不快乐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做快乐的事。

美国人的数据,人们平均每天只花了两个小时做最快乐的各种活动,包括社交聊天、园艺、冥想之类;而除了睡眠之外,人们大概要花8个小时去做一些最不快乐的活动,比如工作、做家务、通勤这些事情。从2003-2019年,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了,可是花在最快乐的那些活动上的时间反而减少了。

那时间都去哪了?主要是工作。很多人宣称自己热爱工作,但是当他正在工作的时候,你问他此时快乐不快乐,他都是说不快乐……工作的痛苦程度仅次于生病在床。

可是不工作又不行,但是你可以调节工作的快乐度。研究者发现了三个办法——

如果你只是工作,快乐程度是 −5.43分。但如果你在家工作,快乐程度就是3.59分;如果是边听音乐边工作,3.94分;而如果与朋友一起工作,快乐程度甚至达到了6.25分。

注意必须是朋友。朋友在场,工作就成了游戏。

其实不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跟别人在一起会改变快乐得分,但是得分是什么人。下面这组统计数字说的是,相对于你一个人独处,如果是跟以下这些人在一起,你的快乐程度发生的*改变*是多少 ——

* 有浪漫关系的伙伴,+4.51分

* 朋友,+4.38分

* 其他家庭成员,+0.75分

* 客户、顾客,+0.43分

* 儿童,+0.27分

* 同事和同学,-0.29分

* 认识的其他人士,-0.83分

有些人只要在场就会增加你的快乐,有些人让你宁可选择独处。

赛斯还列举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成为球迷,到底是更快乐还是更不快乐呢?

你支持的球队赢球当然会让你快乐,但是输球给你造成很大痛苦。量化计算,综合而论,成为某支球队的铁杆球迷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是弱队自不必说,总输当然不快乐。但哪怕你是一支强队的球迷,你们球队是经常赢球,但是因为你对赢球的预期会调高,所以赢球并不会让你感到特别快乐——而输球则会让你感到特别痛苦,总体来说还是得不偿失。

赛斯说,成为球迷就如同吸毒一样:你陷得越深,从中获得的快乐就越少;而且只要快乐中断,就是很大的痛苦……

如果不做现场量化统计,哪能知道这些?

大自然会让人感到快乐。不过不同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程度也不一样,在海边你的快乐程度是最高的,6.02分,山地是2.71分,林地2.12分……

温度适宜的晴天会让你快乐,但是下雨下雪也不会让你感到很不快乐……

有了这些数据,可以把快乐当成一个工程,设计自己的活动,尽量让快乐最大化。

这并不是说让你整天去海边躺着,但是你总可以多做一些快乐的事,少做一些不快乐的事。而Mappings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快乐程度判断有错误。

更好的办法,则是考虑快乐是可以叠加的。工作本来不快乐,但是跟朋友在一起就很快乐,那我们就应该尽量跟朋友在一起工作。如果你很不喜欢你的同事们,从人生幸福角度,你应该换一个工作。

开会的快乐得分是-1.5分,可是海景的快乐得分是6.02分,那么如果我们在一处能看见海景的地方开会,这不就是一项有4.52分的快乐活动了吗?

当然也不一定是这样直接线性叠加,而且Mappings的分数也未必适合咱们中国人。但这个意识很重要:你有权做一些快乐的事,你需要了解哪些是真正快乐的事,你可以自己调节快乐。

数据的结论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跟纯直觉相比,如果有人有数据,我们应该好好参考数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