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刷问答的时候,看到一个比较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内本科生,认为留学生的“真实水平”,比不过同水平院校的国内学生?
其实,类似的问题我是有探讨过的。在留学生群体之中,本来就存在着一条鄙视链:本科自费留学<本科留学+国内读研<本科留学+留学读研<国内本科+留学读研<国内本科+奖学金读研<本国本科+公费留学读研。
在这条鄙视链中,本科留学生比较受到歧视。不仅仅是在国内的大学生群体里,社会上很多人也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存在着“花钱买学历”的嫌疑。这样的表达虽然与事实并不相符,但是鄙视链就是存在着,公众的意识,无论你怎么呐喊都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本科就选择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最好的翻身机会就是本科毕业之后顺利考上国外的研究生,并拿到奖学金。如果,仅仅是本科毕业就选择回国,“花钱买学历”的帽子就很难被摘掉。
今天看到一个,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霸的高赞回答,我们不妨一起来盘点一下:
首先,他明确点出,国际主流大学的院系排名主要依靠的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一所大学的质量和排名主要就取决于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质量如何判定呢?国际上的依据就是:学术论文的发布量+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数量。
学术论文的发布数量越多,表明这所大学这个院系的学术贡献越大。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数量越多,表明这所院系发布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越大。
这两个指标综合评判起来,就可以决定一所大学某个院系的学术排名。大学里面的人都是聪明人,大家也知道多发论文可以刷排名。可是滥发论文是没有意义的,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决定了这篇论文的质量,只有当论文的内容确实是真实有效的,论文的引用数量才会高。这说明全世界同专业的学者,对这篇论文的认可度。
接着他委婉地指出了:清华北大有着高质量的本科生,但是,由于早期科研经费的不足,大量的优质本科生流落国外,进入了科研经费充足的外国大学,为外国大学“刷学术排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优秀的人还是那批人,读研的时候挤掉了大部分国外优质大学的本科生,拿到了在国外优质大学读研的权利。并且依靠着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发论文获得了自己的学位,同时国外的大学从优质的毕业生身上,拿到了学术权重。
这样的一个逻辑,国内的大学也看到了,所以这几年科研经费不断地投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在国际上的排名也越来越高。
在第3段中他非常的直白地指出:美国大学的本科生要和硕士、博士分开来看。美国的本科生就是美国高校的盈利项目。在美国读本科的学费,养活了美国的大学。
这些利润给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提供了资金支持,这让美国的大学能够用大笔的资金,养活硕士和博士的导师,导师拿到科研经费,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科研成果,在全世界招生,甚至自掏腰包给自己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用来保证科研成果的产出。
国内的研究生还有博士生喜欢,把自己的导师叫做“老板”。这种叫法实际上就是源于国外,美国的研究生导师才是真正的老板。比起国内的导师只给项目不给钱,或者最多给点生活费相比,美国的导师更加的财大气粗一点。当然了,7万多美金一年,实际上也就是美国的生活费而已,这个就不做特别细致的讨论。
所以,从他的最后一段你可以看得出来。在美国研究生的招生标准非常的高,他读的专业50个配额中,亚洲分配10人名单,覆盖的地区包含了,在全世界学术排名超过中国大陆清华和北大的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等地的所有大学。
但是,最终你会发现:中国的本科教育就是牛,亚洲10人配额中70%~80%是中国的清北包办的,剩下的韩国、日本、印度只是象征性地拿到一个名额。
所以,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只需要看一下,美国顶级学府对于中国的招生配额和最终的招生人数你就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了。教授的录取数据是最诚实的,中国本科教育水平,985、211以上水准的认可度,在全世界都还是非常高的。这在我以前和外国人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
在这个清华大牛的回答中还隐藏着一个细节:
即便,在他们的圈子里面存在着鄙视链,你也会惊讶地发现,被大家最看不起的美国留学本科,那也是:家里有钱,学习成绩又好的富二代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