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10-05 宋雨霜 宋雨霜天竞自由
这是一个晨光暖人的上午。骑着自行车,哼着小调,看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显出斑驳的投影。应约来到校史馆门前,阎老师还没有到。
我停下车,围着荷池随意转转。深秋来临之前,夏天不服气,想要和秋天一决高下,却是大势已去。天气回暖的秋天,银杏叶的边儿开始泛黄,法国梧桐 在秋风摇曳中飘落硕大的叶子。东区的荷池,睡莲变得静默,只是懒懒地静静地浮在水面。
回到梧桐路下,抬头望天,阳光暖暖在枝干树叶间闪烁,却不似夏天那么刺目,显得温和无比。我素来是爱拍照的,如此秋光甚好的风景,怎么不来一张呢?
10分钟后,阎老师的电话来了,说是马上到了。哦,原来他从东门方向过来,不一会,我看到一位中等身材、穿着紫色T恤的中年人往校史馆方向走来。哦,这就是阎老师,他在十米开外向我挥手。等他走进后,他说荷池边有点热,到川大钟亭附近凉快些。
棕树下,草坪上不均匀分布着许多石凳子和桌子。我们找了一个空位,坐了下来。递给阎老师一瓶矿泉水,他微笑着说“谢谢雨霜”。
我告诉他,自己的本科专业和基本学习情况,他对我考上文新学院研究生表示祝贺,也希望我继续努力。阎老师说他是重庆的,这让我倍感亲切,忍不住用重庆话和他说了几句,这缓解了我的些许紧张。
准备好纸和笔,就开始正式地访谈交流啦。
很早以前就听说阎老师是个有国际视野、对文艺理论也富有批判性见解的学者,上课也很受学生欢迎。这次访谈之前,我也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
“老师,听说您上课富有批判性?“
“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中学老师更多偏向于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一遍遍地识别、记忆达到教学目的。而大学不一样,大学生接受的是文化和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所谓的批判性,不单只向学生传递一种观点或者方法,更应该对学术观点进行质疑,有独立思考。我认为,不做科研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做科研、不写文章的老师,也不可能有更多、更新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您是如何把国际化视野融进课堂的呢?能举些例子么?”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坚持把国际化的视野传递给学生。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并且要读外语的原语文文本,接触一手的材料,从别人的研究中,借鉴相关视角和经验。比如,中国的书法,我们更在意它的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意蕴关系,而在一个老外来看,他可能就会觉得中国书法就是一幅画,把整个一幅作品当作一幅画来鉴赏。另一方面,要有相关的对国外境况的实际体验。例如,你要研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你就得去捷克,去布拉格,体验一下昆德拉曾经走过的地方,实地去感受一下,你才能真切理解作家作品中的种种细节和意涵。再比如,你要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要研究古代罗马,当你站在希腊神庙和古代罗马的废墟上,想象一下数千年前,他们就曾站在这里生活、发表演讲,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走近历史发生的地点和场所,你才能有切身的现场感,才能加深对历史的感悟,才有纵深感。同时,在评论古人及过去的文艺和社会状况时,也要适当参照现世的情景,以现实作为过去的镜子。毕竟,当今的现实和历史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我一边聆听,一边做着笔记。
尤其是阎老师讲到古希腊的神庙、废墟,我的脑袋里出现了画面。地中海的风习习吹着,站在废墟上,想象久远的历史,那些哲人先贤曾在这里绽放思想的花朵。我沉醉于想象中,鸟儿的欢鸣唤醒我。
“哦,我大概能明白了,为什么您的课被同学们欢迎,因为有激情和魅力啊,好有想象和穿越感”,我不禁感叹着。
“怎样让一堂课更富有魅力?魅力源于热爱。热爱大学、热爱学术、热爱课堂和同学。就我自己来说,热爱这所大学,毕竟在川大读书、教书这么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有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对自己所在领域的探索,不断提高深度,把学术思考和思想深度带到课堂中去。目前,我的译著近千万字,这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读书、写作、翻译,也有迷茫和困倦的时候,但是,刻苦克服,蚂蚁啃骨头,也会有惊喜、新的发现和收获。再就是对学生和课堂的热爱。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在课间,我也给他们播放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主要是一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再配上音乐播放。同学们在休息时,也可以轻松接受信息,见识广阔的天地。有时,在这种轻松状态下和不经意之间,往往会带给学生某种启迪,打开新的视野。”
“上课时,一个老师站着讲课也是一种热爱,是热情的体现。如果一味照本宣科,这样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从知识储备来说,老师的学术积淀就像一个池子,每上一次课,就把丰厚的积淀传递给学生。当然,作为老师也要关爱学生。但是,关爱不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照方面,而要有更深层次的热爱。这种热爱往往隐藏较深,比如,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爱。对于学生,他们的文章,要逐字逐句批注,反复读很多遍。从文章内容到学术规范,都要严格要求。给学生提建议和意见,那你先得熟悉他们的文章,才能对症提出建议,有理有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人生道理的引导,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古板的说教,而要在教学和指导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大学老师的指导是更高层次的示范作用,你得有干货给予学生。”
“阎老师,我也听同学说,您上课很严格,几乎从不缺课,每学期的课都坚持上满教学周。”
“是这样的。只有对学术和教学规则很重视,才能做一名严格且负责任的老师。比如上大课,人太多,我不可能占用宝贵时间来点名,往往通过课堂作业来检查学生到位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我的职责就是必须上好每一堂课。除了重大学术会议和学校重大事情偶尔有耽误,从来不会因个人原因缺课。坚持上够18周,即使有缺课,也会想法补上。只有对自己的高要求,才能要求学生做好,老师的学术积淀、敬业精神才能吸引学生。为什么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他们有一流的老师,对老师的要求很严格。他们在某个专业需要老师,会在全球招聘,要吸收那个领域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学。这样的高标准成就了一流的水平。”
阎老师又补充,“现在社会上诱惑很多,要成为一名一流的大学老师,就要坚守自己的阵地。热爱自己的研究,热爱自己的学生,敬业爱岗,严谨求是,由内到外地充实自己,不断加深自己的学术涵养。”
“听说您有严规,其中不和学生联名发文章就在学院广为人知,您能讲讲自己的想法么?”
“准确地说,我向学生提出了“四不主义”,即不和学生联名发表文章,不帮学生发文章,不借书给新生,不帮学生找工作。不借书,是因为以前纸质书资源有限,借出去往往收不回来。现在方便多了。当然,学生实在需要帮忙时,我也会出手相助。一个有远见的老师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在不行再请求别人帮助。”阎老师提到这里,严格威严的气质显现出来,话语中充满了对自己提出要求的坚定。
“老师,我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对于学术没有太多理解,想听听您是怎么看学术?您的学术理念是怎样的呢?”面对学术大咖,我鼓足勇气问了这个问题。
“做学术,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做好学术,离不开三个敬畏:敬畏学术,敬畏学位,敬畏规则。比如,敬畏学位,当你拿到文学博士学位,我问你读过什么书,对某个观点怎么看,你总得有话说。你要想想,这个学位是有分量的,也是有含金量的,你的能力和积累是否足以支撑这个学位?”
阎老师讲了他青少年时期,独立生活的经历。自己洗衣补衣、生煤火做饭,还要坚持读书学习。他说,从小培养的独立性和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为他做学术的底色。
“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几篇文章、几部著作,更是深厚人生经验、广阔生活阅历的体现。只有在广阔的人生阅历里,学术的翅膀才能充满激情和想象,才能自由飞翔。在前进的过程中并非只有艰苦和枯燥,同样也有成功的喜悦,要学会坦然面对,从中寻乐。我著作、译著几乎超过了1000万字,你想想,就按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算,那这得要多少的时间和心血。坐得冷板凳仅仅是表面,更重要的是执着和热爱。”
听到这里,我的心里被学术敬畏、学术规则、人生阅历这样的词语震撼了。一个学术小菜鸟的我,听到阎老师的治学理念,已经上升到整个人生的历练和体悟。
“一个学者活着,不仅仅是他的肉体活着,他更应该活在自己的思想和著作之中。课堂上,著作中,都是体现自己存在和思考的天空。在这个诱惑很多的社会,既然认定了做一名大学老师,那就要有更高的目标,要对学术追求有更多的欲望,不断前进和追寻。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学术生命,在学术和教学的天空中翱翔。这也是一个学者和教师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阎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阳光刚好照在他的脸上,闪烁着光芒。他话语中的思想,一个学者追寻的学术生命和意义,如这道阳光照亮年轻学子的心田,启发深刻的思考。
正式的访谈到这里告一段落。之后就文艺写作和活动参与,他也给予我一些指点和建议。他着重告诫我,年轻人不要心急,要打好基础,走好每一步,该收获的东西,时光自会给予我们。
我提出合影的请求,他很爽快地答应。棕树下的草坪,川大古钟边,我终于和令人敬慕的阎老师合影留念。相机和时光,记录了秋日阳光中师生情谊。
川大时光,秋阳暖暖,清风习习,古钟巍巍,这是属于川大人的经历和岁月。
附老师资料简介:
阎嘉: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文化批评、比较文学研究,长期从事英文学术专著与文献的译介工作。自2003年以来主持并主讲四川省和四川大学精品课程《文学概论》。长期开设全校本科文化素质公选课《西方艺术思潮》等,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等本科课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数十篇,指导大学生科创项目3项。主编并编写精品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基础》(2014版)和(2005版)。独立主讲和出版教学光盘《文学概论》。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造型艺术鉴赏》,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9篇。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出版《马赛克主义》等学术著作7部,《后现代的状况》等学术译著近20部。
作者简介: 宋雨霜,有着经济学知识基础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看看书、写写歌词、哼哼小调、写写文章,偶尔秀点奇葩表演和舞姿,享受成都、川大生活的土家族文艺女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