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六度能认识全世界”,你却连跨行业资源都找不到?

“六度分隔理论” 你肯定听过:最多通过 5 个中间人,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可现实是 —— 想找个其他行业的合作方,翻遍通讯录都没头绪;想了解新领域的信息,问来问去还是身边那几个同事。问题到底出在哪?

哈佛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早给了答案。当年他让内布拉斯加州的人给陌生的纽约股票经纪人送信,结果很多信根本没送到。不是 “六度” 不管用,而是不少参与者的圈子太封闭:他们认识的人,全是自己生活圈里的,没人能把信传递到外部。最后能送到的信,靠的都是那些 “能连接不同圈子” 的人。

这像极了职场里的我们。总说 “拓展人脉”,可实际是只跟同部门、同行业的人打交道 —— 你认识的 A,A 也认识你熟悉的 B,信息就在小圈子里打转。社会学家用 “密度” 形容这种情况:人际网络里互相认识的人越多,密度越高,信息和资源就越难流通。

你以为是 “没遇到对的人”,其实是陷入了 “自恋 + 懒惰” 的陷阱:总愿意跟想法相似、背景相近的人来往,懒得跳出舒适圈。比如做技术的只聊代码,做市场的只谈营销,看似人脉不少,实则都是 “无效连接”—— 遇到需要跨领域协作时,连第一个能搭线的中间人都找不到。

想激活 “六度分隔” 的潜力,不用刻意去认识 “大人物”,先从打破封闭开始:参加行业沙龙时,别总跟熟人凑堆,主动跟不同领域的人聊两句;同事分享其他部门的项目时,多问一句 “我能不能帮忙对接下资源”。

真正有用的人脉,不是 “认识多少人”,而是 “能连接多少不同的圈子”。别再让封闭的小圈子困住你,试着做那个 “搭桥的人”—— 当你的人际网络能连通不同领域,“六度认识全世界” 才会从理论变成现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