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化过程中的原有固定点知识
人体同化牛奶是由肠道吸收的。那么,人学会“犬”字,是由什么吸收的,怎样吸收的呢?是大脑里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表征吸收的我们的大脑中先表征出“大”和“、然后再表征出它们以怎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因此学会了“犬”字“大”和“、”,即学习“犬”字所要具备的原有固定点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新学习的知识比刚刚驶进港口的,把头脑中原来的旧知识比作锚桩,当船靠岸以后要把船的描( anchor)固定在这个事先设置好的牢固的桩上。这个专门固定锚的东西叫桩(anchorage)),我国心理学家将这个同翻译成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上的同化固定点。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学习新识时所要利用的具有相似性的已有知识即为原有固定点知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例子:有一位总是抱怨自己记性不好的王老先生,一次外出时在火车上无意之中记住了座位对面的一个女孩的名字,她叫王小丽。后来当有人质疑他为什么平时记忆力不佳,这个名字却记得如此牢固?专业人帮助他做了这样分析:这是由于老先生的儿子名字叫“王大力”,所以老人容易记住“小丽”。我们从同化的角度看看这个例子,因为当老先生听到“王小丽”这个名字时,可以轻易举地从大脑中找到这三个字在大脑中的原有固定点知识,即头脑中大力的“”字与小的“”字是全相同的一个字,那么这个字是原有知识,已不再学习。脑中的“为“小丽”字的发音相同,就是说“丽”这个音是原有知识,是不再记的所
不费任何力气就不再忘记“丽(力)“这个音、要从“力”这个音想到“丽“也是很容易的的。同时,王大力这个名字中的“大”和王小丽这个名字中的“小”又是一对反义词,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便于我们记忆。
反义词之间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例如从“冬”想到“夏”、从“高”想到“低”、从“快”想到“慢”、从“大”想到“小”······这种联想即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与它相反的事物,或从一个事物的某一种特点联想到与之相反的特点。表面看来这里也许并不存在相同因素或同化效应的问题。事实上恰恰是由于两个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之间具有诸多相同因素所至。例如,大与小都是表达同一类事物的空间、范围和规模等特点的,而且总是在同一个意义上用来表达同一事物。所以,大与小之间是颇具相同因素的。如此看来,这位王大力的父亲并没有花费什么气力便可以记住一个不相干的人的名字,是由于大脑中原有知识充当固定点而产生了固定新知识的效应所致。
(四)同化学习中的相似性-新知识与原有固定点知识之间的桥梁
同化学习说到底就是一种知识迁移,是大脑中的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依据彼此相似性关系所发生的一种正迁移过程。个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如果头脑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相似的知识,那么,这些相似的知识便会帮助个体同化这个新的陌生知识,因而使新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如果大脑中没有相似的知识充当原有固定点知识,那么,这个新知识就特别生涩难学。有些时候,即使个体大脑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知识,却看不到、想不到用它去同化新知识,也会影响个体的新知识的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异中见同的学习思维策略,是促使他们产生同化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变得善于异中见同呢?掌握相似论思维方法,认清相似的本质和规律,可以显著地促进人们异中见同的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相似概念,一般是指某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像,或差不多。比如麻雀与燕子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身体小巧机灵、能飞、吃虫、生活在人类居住区,等等。日常所说的两个事物之间“差不多”,就是指差异不多,而相同点多。那么,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差异点较多而相似点不多,这两个事物是否还相似呢?比如汽车与燕子之间,是否相似?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只要两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点,那么,它们之间就是相似的。这是应用哲学方法论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即:相似=相同点+差异点。汽车和燕子的相同点在于,它们在前进时都有很快的速度,都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外出后也大都能按时回来·. . . . . .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事实上,这都是在我们的意识之下,存在着知识之间很隐蔽的相似关系在起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有意识地看到它们的存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很机智巧妙。
一个人善于学习或不善于学习,主要在于他能否看出表面上不相似的两个知识之间隐藏着的相同点,在别人看不出相似的知识之间你利用了它们之间的相同因素,而使得这个本来很难学的知识一下子变得十分容易,这时的同化学习策略便实现了它的方法论意义和智慧价值。
某中学差生放学后留下来补课,他们的数学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讲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未知数x,但他们就是无法理解未知数x.这时候,他们的班主任走进教室,对他们说:“你们在小学没学习过添括号题吗?”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35-( )=18”。班主任指着添括号的题目说:“这就是你们小学时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把两个月牙面对面的括号调换位置,反过来排列,让两个月牙背对背地排列,这不就是x吗?”几名学生立即鼓掌欢呼起来,说“这回全明白啦!”
异中见同是一种认知策略,擅长于异中见同是一个人有更高智慧的表现。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创造成果的诞生,都是发明者善于异中见同的结果,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