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遣唐使(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名词与概念) 释义: 遣唐使是日本在公元7至9世纪(630–894年)向唐朝派出的官方使团,核心使命是系统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科技。这一持续264年的交流活动,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遗唐使对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刻重塑了日本社会,也促进了东亚文明的融合。

       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核心驱动力是其内在的社会改革需求,而遣唐使在唐朝的学习考察则深化了这种改革意识并提供了具体范本。从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首次派遣,至894年(唐乾宁元年)正式终止,历时264年,日本共任命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约13次。初期约200人,8世纪后规模扩大至500人以上,成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如吉备真备)、学问僧(如空海、圆仁)、医师、画师、工匠等。遣唐使旅途艰辛,渡海需数月,常遇风浪或疾病,死亡率极高。例如,圆仁的使团历经8个月才抵华,途中多人丧生。初期路线,沿朝鲜半岛西岸北上,经辽东半岛至山东登陆。相对安全,但新罗统一朝鲜后阻断此路;中期路线,直航东海(南岛路),经九州南下,横渡东海至长江口。风险极大,常因风浪船毁人亡。易漂至台湾或越南;后期路线,直渡东海至明州(宁波)或扬州,航程缩短至10天左右,但风涛之险依旧。

       初期(630–663年),聚焦制度学习,核心任务即是学习唐朝律法(如《唐律疏议》)、官制、土地制度(班田收授法仿唐均田制),并引入教育体系(在京都设大学,教材为儒家经典)。

      全盛期(702–777年),663年唐朝于白村江海战大败日本与百济联军,日本退出朝鲜半岛争夺。白村江战役成为历史转折点,战败后,日本全面转向内敛发展,以遣唐使为桥梁,对唐采取谦恭姿态,专注文化吸收。全面吸收唐朝文化、宗教、科技。

调整期(804–838年),转向选择性学习,如空海创立真言宗,最澄(人名)融合天台宗与本土神道。

由于唐朝因安史之乱国势衰退,日本已基本完成制度移植;日本本土“国风文化”兴起(如假名文学),需求减弱;航行耗费巨大,使臣视其为畏途等因素,遣唐使废止。遣唐使虽止于9世纪末,但其开创的“官方主导—民间接力”模式,使中日文明互鉴延续千年,成为东亚历史上最成功的文化融合实践之一


①日本仿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如仿《唐律》制定《大宝律令》,设二官八省中央机构。设大学寮、国学,移植唐朝教育体系;嵯峨天皇下诏“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并采用唐朝历法、节庆。

②学问僧引入密宗,空海创真言宗,最澄建天台宗;鉴真六次东渡(753年成功)建立唐招提寺,引入佛教戒律与医药知识。

③留学生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空海创“平假名”,奠定日本文字基础;唐诗(白居易作品风行)、书法、绘画、音乐(唐乐)深刻影响日本贵族文化。和歌受唐诗影响,《万叶集》用万叶假名书写;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传入日本。

④唐代刀剑经改造为“切刃造”日本刀,淬火技术反哺宋朝《武经总要》;输入唐朝农业工具、造纸、铸铜技术;医药学吸收《新修本草》,发展出“汉方三分一减量”原则;麝香等药材回流日本培育为“和药”。

⑤遣唐使奠定了日本平安时代文化基石(如京都仿长安布局)。成为中日友好象征,其“不畏艰险、虚心求学”的精神被后世推崇。

总之,遣唐使是古代东亚最系统的文明移植工程,其成功不仅因日本的主动求索,亦得益于唐朝的开放包容,遣唐使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塑造。它证明:文明进步常始于谦卑的学习,而成于勇敢的融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