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火了罗胖子,罗胖子为此是不是赚了钱和赚了多少钱估计很少人知道。
罗胖子和罗辑思维的一大功绩,是带火了一个被资本市场追捧的概念:“知识付费”。
我第一次听到这“新名词”的时候,就像当年听到“大数据”一样:哑然失笑。为什么呢?知识付费不是几千年前就有的么?孔夫子教书育人也不是免费的呀。拿钱买知识,天经地义,怎么到了21世纪,这事就变成了新鲜事儿了呢?
有人教育老刘说,强调“知识付费”的概念主要是对着“知识免费”来的,是说买知识可以成为一个商业模式。
对此,老刘大为赞同!但是,可以挣钱的“知识”,除了课堂上的种种,可以拿来挣钱的并不多。譬如“罗辑思维”。
不知道是谁写了一篇文章,叫《罗振宇的骗局》,火遍了互联网。老实说,我发现有这篇东西,还是从网上报道罗胖子对此篇文章的“回应”知道的。看了那篇“新闻”的评论,不禁又一个“哑然失笑”:果然,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网友“通鉴之旅”说:“罗胖发现了这样一个市场,并且利用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市场中发财致富。就连罗胖自己都承认他本质上就是个商人。至于作者所陈述的那些贬损罗胖的观点,我估计罗胖打心底里是认同的,只是没法说破。就如同烧烤摊的老板不能说烧烤是垃圾食品一样。”我想说,哥们儿,您还能再狠点儿嘛?这不是打脸,直接是戳心啊。
难怪罗胖子的回应就像他的“知识”一样:不值得讨论。还把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搬出来。刘润说:“这两天不少人问我对一篇文章的看法,我回答:不值得讨论。写那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会写《读书无用!卖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放在10年前,会写《MBA无用,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
刘润同学纯粹就是在偷换概念!知识付不付费跟知识有用没用完全是两码事儿好不好?
知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决定接受知识的人付费的意愿。刚需层面,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是大家最愿意付费的,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也是刚需,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也是刚需。但是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刚需,但是,付费的持续,还有另一个条件,那就是付费所获得知识是否真正能够转换,或者是转换成一种技能,或者是转换成一种心态,总是,付了钱之后,付费者总是要有收获才对。另一方面,因为免费知识现在太过容易得到,能用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得到的知识,又有谁会去付费呢?
有的。这就是《罗振宇的骗局》一文中的刘刚们。因为社会的焦虑,和对思考的恐惧,有了太多的刘刚,所以成就了“罗辑思维”的今天,成就了罗胖子。从这个角度而言,罗胖子没有做错而只是说错了。因为付钱给罗胖子的有太多“虚荣焦虑症”和“思考恐惧症”患者,而能够快速治疗这两个病症的,就是各种忽悠。而老罗卖的,不是“知识”,恰恰是忽悠。
而最大的问题是,忽悠只能短时间表面减轻这两个病的“症状”,就像某种膏药一样,而不能对病因产生任何治疗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这两种病加重。我想,《罗振玉的骗局》一文之所以表达的如此愤慨,大抵就是因为这个了。(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