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就在鲁襄公君臣从楚国返回的这年春天(前544)途中,鲁国国内发生了一次史学领域颇多争议的事件: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曰:“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关于所谓卞邑的地望历来没什么分歧,一般咸以为位于距离鲁都曲阜东面不远的今泗水县境内:
如图,卞邑的位置介于曲阜与季氏的封地费之间,位于泗水之畔,是鲁国北上出阳关到齐地、南下经过今平邑以南的山谷抵达与邾国边境要塞武城、或者沿浚河而下直抵东南方向的费邑乃至莒境的通衢之地。
至于卞邑的人口和规模,则可以参考《楚语》中楚芋尹申无宇答对楚灵王时所作的评论:
……灵王……问于范无宇,曰:“……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诸侯其来乎?”对曰:“……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叔段以京患庄公……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此其不利者也……(楚语.范无宇论国有大城未有利者)
申无宇对楚灵王议论各个诸侯国内具有相当规模 “大城” 带来的影响这段对话的具体发生时间当在楚灵王十年(鲁昭公十一年,前531)灭蔡并封其弟弃疾为蔡公之后不久。此时距离季武子夺取卞邑(前544)刚刚过去十二年,因此其对卞邑的评价当基本符合实情。所谓 “鲁有弁(卞)、费” 也即卞邑在鲁国的价值和地位与费邑相当甚至略为领先,譬诸列国则相当于郑之京、栎,卫之蒲、戚,宋之萧、蒙等重镇,都是人口规模和战略地位仅次于都城之外的主要据点。
申无宇更进一步指出,各个邦国都出现了此类 “大城” 被作为卿大夫封地导致国君遭到封君反噬的局面,也即所谓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并希望借此警示楚灵王重新考虑公子弃疾封蔡的决定。同样的道理,申无宇所谓 “鲁卞、费实弱襄公” 应该就是指与季武子取卞邑前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鲁国公室被严重削弱。
从季武子占据了卞邑的动机来看,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坐实季氏成为鲁国最强大公族的优势,以避免鲁国再出现新兴家族起来取代季氏的位置。鲁襄公本人对此事的评价一针见血:“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 就是说季孙很可能一手制造了卞邑 “将叛” 的冤案,然后以平叛为由将其攻取。因为如上图分析,卞邑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要勾结敌国叛变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除非齐、邾打算长途奔袭攻取鲁国鲁国核心地带。不过前有 “重丘之盟” 约束齐国,后有 “宋之盟” 停止诸侯间攻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可能有谁还愿意轻启战端。
不过要是结合申无宇的议论,所谓 “鲁卞、费实弱襄公” 与其列举的其他诸国史实进行对比,似乎除了季武子攻取卞邑之外,还发生了某些其他未经记载的事件。例如郑国京、栎分别指代共叔段和郑厉公试图夺取政权的行为,而卫之蒲、戚各自的封君分别是宁氏和孙氏也都各自有独立的主张等等。那么很可能之前管理卞邑之的大夫确实与鲁国的执政诸卿有不同的政治见解,特别是由于其能够掌控卞邑所以也有相当的实力并足以与季氏对抗。
从季武子的角度出发,如此重要的城邑如果落在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公族手中,未来将形成一股反对 “三桓” 执政的力量,因此欲除之而后快。不过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鲁襄公对于卞邑大夫的立场则持容忍态度,并寄希望于其能够制衡季氏。所以季武子只好在鲁襄公由于楚康王和屈建陆续去世这一偶然因素而被迫滞留在外达半年之久的机会动手,将卞氏在政治上与自己的歧见上纲上线为 “叛” 并以此为由加以讨伐,从而将原先隶属于公室的封地弄到自己手中。
对此鲁襄公一度反应极为激烈,并认为季孙此举已经相当于与公室完全决裂,甚至一度动了流亡他国寻求帮助的念头,即主动提出 “吾可以入乎?” 此被季孙派来通告卞邑之变的公冶以及子叔氏出身的荣驾鹅所先后劝阻。鲁襄公将诸卿专用的冕服赐予出身季氏的公冶,暗示将支持其未来取代季孙宿,不过被公冶婉拒。事实上鲁襄公的随行诸臣中,叔孙豹也算是 “三桓” 体系中的支柱之一,尽管与季孙略有分歧;此外叔仲带、孟椒(子服惠伯)等都已经成为 “季、孟” 体系中的成员。因此就算鲁襄公真打算出走晋国求援,也完全不可能成行。
卞邑之变前鲁国三军在前549-前548两次出兵伐齐之役中已然动员过全部三军,因此此番季孙宿当恰好利用了自己与叔弓共同统帅的中军正值轮换动员之机实现了吞并卞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