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了一位老师的私信,曾经跟他学习过一年的心理咨询。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先向我祝福生日快乐。被人惦记总会快乐而满足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话锋一转,他下面的谈话就有点变味道了。然后这味道与节奏也越来越不对,以至于我好久都没缓过神来。
事情还得从遥远的六年前说起。当时参加一次咨询师工作坊,认识了一位同学,她说北京这边有个咨询师培训班,比较有特色,可以边学边实践,有督导师指导,有真实咨询者参与咨询师的实践,当时有点动心。
因为咨询师学习通常都是在非真实环境下的,想找到真实咨询者确实不容易。后来我要到了督导师的微信,当我说了意图以后,他当时的反应是“马上就能咨询,都是真实咨询者。” 虽然时间久远,我不能完全记得当时的感受与想法,但有一点印象深刻,就是觉得对方有点急,这种急让自己有些不舒服就产生了犹豫。在自己的认知中,心理咨询还是很神圣的,是门助人自助的学问,那个人的反应好像在介绍学习开车,或兜售某种东西,于是也就没再跟进。加上后来翻他的朋友圈,打的招揽咨询师学习的广告,总有种喊街叫卖的江湖感。就更没有兴趣了。
后来自己考过了国家心理咨询二级,又陆续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工作坊。当理论知识越积累,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时,自己又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一年多前,正好偶尔翻朋友圈,看到那位督导展示了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与实习咨询师一同探讨的画面,大家其乐融融,亦师亦友,那种久违的感觉一下子感染到了我,重要的是他也在重申这种实践都是有真实咨询者参与的真实咨询。动了心,就立刻联系了他,面谈后,感觉不错,他承诺会手把手把咨询的一套技术、方法传授到我们,并保证都是有真实咨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结束谈话时谈到了学费,说学1年送2个月,比学半年合适,然后那种着急的口吻又一次出现,我当时就没立即表示转钱。他瞬间流露出小小的失望和不满,但及时调整后换上了一派轻松,表示过后付也没问题。我想既然觉得他这个模式可以,又觉得跟人家谈了这么半天,还像有些歉疚似的(不喜欢相互亏欠,习惯交易关系,这也是自己人生模式),出门不久就转了钱。
真正学习了一个月后,发现真实的情况与自己的想象还是大相径庭的。群里的所谓咨询师非常多,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最多时有60多人,这些咨询师很多都是业余爱好者,甚至连基本的心理理论也不熟。每天大家抢案例,而且基本上都是线上咨询,真实咨询者确实有,但无奈僧多粥少,1位咨询者咨询2个多小时,有3位咨询师轮番上阵。咨询者的叙述、情绪、节奏刚适应其中某位咨询师后,突然又上来一位,整个的咨询全部被打乱,咨询者和咨询师都很痛苦。而所谓的督导基本没有提供理论课程,每位咨询师就像旱鸭子,直接懵懵懂懂被踢下水。就这样疲于奔命、不明所以地游混泳。
这位督导师督导的流程基本上是,咨询师写咨询报告,吭哧吭哧转录文字稿,吭哧吭哧写,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咨询报告格式,大家写的五花八门。结果是督导师基本不点评咨询报告,每次五、六个咨询师一同点评。比较诡异的是,督导师基本没有什么理论指导与原则,很多所谓规则都是朝令夕改,督导结束大家也还是一头雾水。实事求是的说,北京的咨询师还比较“幸运”,可以有线下咨询,那个咨询与督导效果相较线上要好一些。有一次,这位督导师在线下咨询结束,颇为骄傲地告诉我们,以他现在这个模式,咨询师规模到七、八十人也没问题!听到这个话,我心底就顿感大事不妙。这几万块的学费算是白交了。从现实考虑,毕竟这么多钱,也不能完全放弃不学,而且也不是完全学不到任何东西。还有一点,就是我需要觉察和留意的,一直以来都不愿相信和承认一个人是骗子和坏人,尤其是自己身边以及付出过的对象,总是抱有一丝期待和希望。这位督导师于我,也是如此。
在接下去的将近一年里,我也在尽量努力的跟上节奏,尽管拖延,还是每次按时提交咨询报告,即使“闭门造车”,也尽量把咨询报告做的好一些。坦白讲,这位督导师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骗子,他毕竟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尽管在他嘴里,这个从业时间不断在放量延长),见识的也多,同时深谙人性之道,并把这个特长发挥到商业心理学中,时而温情,时而威胁,需要时可以拿出同理心,也可以举起权威大牌,火候拿捏精准,把咨询师与咨询者劝服得都很好。但毕竟没有完整的咨询理论与框架(督导师美其名曰为他的都是整合的结晶),学了一年,也找不到基本的咨询程序与节奏,越学无力感和无奈感越深。终于,今年年初学习结束了。带着前所未有的解脱感“逃离”了这所谓的咨询师培训。与直接怼他间接吐槽的其他同学有一点不同,我其实对自己也有一些自责,如果是当时没有忠于自己内心,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会轻易上这条船。
今年暑假,他邀我到与他签署“战略合作”的某心理咨询平台做线上咨询师。我当时觉得这个实践机会也不错,但由于是他推荐,还是膈应了一小下。主要是他一直强调我们好好努力,共同赚钱,其间对我提到了心理成长的话题完全不敢兴趣。后来因为我给出的咨询时段不多,也没有案例找过来。虽然失落了一小下,但想了想,还是释然了,毕竟他在人心目中的无形资产不高,自己成长还不够,就是接案例也对人帮助不大,能赚一点小钱,得不偿失。这一下子就是几个月过去了。
回顾了这么多,也是想说说昨天给我的小小惊奇。他抛弃了往日必须扮演的权威老师的角色感,上来就说发现我没有接案例,给别的咨询师开始结账了,别人的酬劳都有多丰厚云云,觉得我可惜了。然后步步为营地强调他的团队在跟平台签约后,有很多优先权益,可以给咨询师更多的接单机会,和我同期学习的咨询师都在他的帮助下大量接单,也就是更多的赚钱机会等等。又说,自己现在在谈着很多心理课、短视频的合约,诚邀我加入,也希望我多推荐他去。瞬间觉得,这已经不是曾经还在刻意伪装身份感的督导师,而是赤裸裸的咨询师倒儿爷了。接单,这不是外卖、网约车的行业术语吗?尽管我无意贬损其他行业,但心理咨询领域毕竟是以自助、助人为主,可以收费,但自利、利他的灵魂不能丢。共同赚钱、争取续约率、扩大签单率,这些从他嘴里轻易冒出的词语,已彻底让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崩坍。
近两年,资本的逐利之步伐已伸向了心理咨询行业,,诡异的是,咨询师而不是潜在的咨询者竟然成为了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客户目标群体。
职场的过度内卷,竞争力的日益白热化,使很多人萌生了可以端一个受益终生、能带来无限安全感又比较体面的饭碗,仅仅动动嘴皮子、懂点理论的咨询师就成了非常有诱惑力的目标。聪明的资本市场嗅到了这样的需求,就开始加码投入。很多懵懵懂懂怀揣美梦的人由此进入。另外,现在能通过咨询者养活自己的咨询师太少了,所以就衍生出挣咨询师前的一大批人。
今天写这篇文章,吐槽只是现象,引入这位督导师也是要说明资本逐利心理咨询领域的乱象,其实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于我的经历而言,损失点金钱和时间,多点抱怨是可以承受的。但最需要关心的是,社会上真正需要救助的咨询者怎么办呢?他们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有慈悲心同理心的专业人士来疏导、倾听,共同探索,共同成长。我仍然认为,这个领域(严格来说不是行业)亟需规范化,专业化来引导,咨询、治疗应回归助人、利他的本质。